[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課堂教學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要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活動中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激發創造精神,充分發展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應具有基礎性、全面性、系統性和創造性。
在教學中,教師應大力創新,改革陳舊的課堂教育觀念,改變常規的課堂教學方法,改革俗套的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一、培養創造型人才,教師本身須具備創新精神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出創造型人才,教師本身必須具備創新精神。有人曾說過:“教師不是傳聲筒,把書本的東西由口頭表達出來;也不是照相機,把現實復顯出來,而是藝術家。”教師勞動的創新性,主要在于教育教學無固定不變的規范、方式、方法。教學絕不是機械地照本宣科,而必須在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教育手段,根據課堂內容的變化因材施教,適時調節學生的情緒狀態,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
教學是一種藝術,成功的教學就是一種藝術創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之最大快樂是創造出值得崇拜的學生。”這句話十分精辟地說明了教師創造性勞動的目的和實質。有了對教育教學是創造性勞動的認識,教師就會生出信念,產生動力,為培養創新人才而努力。
二、培養創造型人才,教師應大膽鼓勵學生創新思維
有成就之人,多慣于求異思維。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教師應該認識到偌大社會有著紛繁復雜的問題,解決起來不可能簡單到每個問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啟發引導學生勤動腦,善思考,允許學生有各種思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講授《我的老師》一課時,一開始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分析、理解文中“我”的心理活動:“我”對老師的感情是怎樣的?如何理解“我”對老師情感的升華?學生可以從詞語入手分析,也可以從句子入手分析,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教師從詞的感情色彩入手,引導學生分析“狡猾”的本義是什么,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甚至,可以讓學生來表演蔡老師打學生這一情節。這樣一來,沉悶的課堂不再沉悶,學習探討氛圍濃厚,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培養創造型人才,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無論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還是對其所學知識、技能的掌握、運用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錢鐘書曾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教師應讓學生懂得不管什么科學門類,人文學科也好,自然學科也好,都是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存在相同或相通的道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淺出,觸類旁通,重在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鼓勵他們敢于質疑,善于質疑,不斷質疑。是問題激發學生去學習,去觀察,去認知,去實踐。創造性教學過程更是起于問題,收獲于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鼓勵他們標新立異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培養他們的探求精神和多方面的思維能力,使書本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
總之,對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是時代的要求,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創新意識是具有獨立性、探索性、創造性的心理活動,既是創造力的萌芽,又是創造力的源泉,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激發他們的創造靈感、創造精神,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培養出適合新時代的智能型人才、創造型人才、復合型人才。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