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溝通交流。通過精設交流問題,巧選交流方式,滲透交流技巧于學生,可讓養成正確的數學思維方法,提高學習技能,并使學生產生交流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關鍵詞]數學 ;課堂;交流;自主
教師要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獲得基本的數學教學活動。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雖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變得頻繁且課堂不再沉悶,但是很多教師仍只把這種交流停留在表面,重點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師生、生生之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課堂教學往往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一、精設交流問題,激發交流需求
同學們主動地參與課堂中的交流活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載體上,一個缺乏交流必要性的問題、或難度太高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進行交流,這樣的交流活動無法獲得應有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充分預設課堂情況,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探究性問題,引發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與教師交流、與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的需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引發學生交流的關鍵點就是問題的設計,不管是課堂探究中的問題還是練習布置中的問題,教師都要精心設計,有效地 激發學生去思考,促進學生主動地進行交流。
二、巧選交流方式,提升交流質量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引發學生進行交流必須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在教師提出的探究性問題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產生求知欲時,在學生碰到自己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想與他人的觀點進行交流時,都是教師引發學生進行交流的時機,教師若能把握這樣的時機,從而推動與學生的交流,能大大提高交流的質量。
以“分數的再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出示了一個情境問題:周末的早上,玲玲和丁丁來到新華書店,玲玲買書花掉了帶去的1/3的錢,丁丁買書花掉了帶去的2/5的錢,請問,兩人花掉的錢誰更多?
生甲:“丁丁花掉的多,因為他花了2/5,2/5大于1/3,所以丁丁花的多。”
生乙:“不對,不是這樣的。”
學生間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觀點,相互都拿出自己的理由。
師:“為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這么難統一呢?誰能說說。”
生丙:“因為這個問題不能確定答案。”
師:“為什么?”
生丙:“因為不能確定兩人帶了多少錢去,所以僅知道他們花了幾分之幾的錢是無法確定誰花的錢多的。這個題目還需要一個條件,就是他們帶去了多少錢。”
師:“那你來加個條件看看。”
生丙:“假設玲玲和丁丁各自都帶了90塊錢去買書,那么玲玲就花了30元,而丁丁則花了38元,這樣丁丁花的就比玲玲多了。假設玲玲帶去了90元,而丁丁帶去了50元,那么玲玲就花了30元,而丁丁則花了20元,玲玲花的多。”
師:“你說得真是太好了,謝謝你!”
在這樣的交流中,由于抓住了交流的時機,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在相互的交流中、觀點的碰撞中,推動了認識的升華,加深了對分數的認識。
三、滲透交流技巧,推進交流深度
交流是一種思想的互動,在交流中實現雙方思想的升華。交流同時也是一種技巧,要分清主次,抓住重點。不注意交流的技巧,對表述者也是不尊重的體現。教師要教給學生必要的交流技巧,不僅要善于表達,也要善于傾聽,尊重他人的發言并從他人的發言中獲得啟發,這樣才能使交流不斷增加深度,使課堂效率不斷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會在交流中傾聽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傾聽他人說話的習慣,要等別人表達完全后再發言,這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教師還要指導孩子們學會傾聽的方法,在傾聽中把握他人發言的觀點,給他人的觀點以正確的評價,對他人觀點中正確的方面要學習借鑒,對自己不認可的觀點要禮貌提出,科學評價,使觀點通過交流不斷深化。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