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尋根課堂就是以問題導學為基本特征,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課堂的關鍵所在,讓學生在質疑中學會“芝麻開門”。教師應激勵質疑之心,創設質疑之機,培養質疑之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煥發出無限的生機。
[關鍵詞]課堂質疑;激發探究的興趣;充足的閱讀時間;敢于質疑
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教師的教學工作不是以傳授知識為終極目的,而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與運用知識的能力。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是培養思維獨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學習方法,首先得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學會從學生感興趣的點上開始入手提出問題,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習得的過程。
一、激勵質疑之心
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套用這句話,學習課文時并不缺少問題,而是缺少發現,缺少發現問題的眼睛和美感的心。教師要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以及發現問題的意識,并引導他們克服學習的依賴性。
曾經有位教師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就開始逐步滲透布置課前預習,明確要求學生標出課文中的生字并注音,畫出相關詞語,圍繞課文提一個問題,不理解的詞句打上小問號,課堂上進行交流,每上完一課都要評選出預習之星。到了二年級,該教師又開始鼓勵學生想辦法先試著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可以請教大人,可以查字典,可以上網搜索等。第二天在課堂上考驗學生,誰能把老師考倒,就給誰發小書簽。學生對這種預習方式大為歡迎,在教學每篇課文的初讀時,學生們都會提出不少精彩的問題,而其中有不少問題就是理解課文的關鍵問題。此外,也有不少問題令教師猝不及防,破費一番腦筋。教師便和學生在課堂上或在課后通過各種形式共同探討、思考。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真正學會了預習課文,養成了質疑的習慣,體會到了思考的樂趣。
二、創設質疑之機
小學生因其年齡及心理特點以及自身閱讀經驗的影響,對文本的解讀往往并不像教師想象的那么順利。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他們在充分品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
曾經聽過一位教師執教的《臺灣的蝴蝶谷》一課。他在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時通過三次不同層次的品讀讓學生感悟“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老師一開始就抓住孩子的質疑:蝴蝶谷的蝴蝶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反復帶孩子品讀,釋疑。第一次從“一群群”讀出了蝴蝶的多,第二次從“色彩斑斕”讀出了蝴蝶的美,第三次從“飛過,穿過,越過”讀出了蝴蝶的機靈。課堂上孩子積極活躍,感受到了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
但遺憾的是,現在的很多語文課,教師只惦記著自己的教學環節,拼命把學生往自己的教學要求上引,學生的質疑或許被老師當成“胡說八道”,生怕學生的質疑讓自己的課堂產生“麻煩”和“冷場”,整堂課充斥著環環相扣的設計安排,真正留給學生品讀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往往很少,缺少了“留白”,也擠掉了學生質疑的肥沃土壤。因此,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的思維騰出自由空間,學生的疑問、想法和創見也就在課堂留白中水到渠成了。
三、培養質疑之能
課堂是學生實現探究學習的主陣地,教師在課堂上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與課文對話,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和體驗課文,并讓他們在閱讀課文后,充分提出自己的疑點,小到對課題、遣詞造句的質疑,大到聯系前后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同時,要充分挖掘課文中可能質疑的材料,引導質疑,鼓勵學生于無疑處生疑。
比如,第九冊練習1的“誦讀與欣賞”提供的是清代詩人王士禛的一首題畫詩《題秋江獨釣圖》。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去體會詩人那種逍遙又有些孤寂的情感呢?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詩人獨自到江邊去釣魚,可又是喝酒,又是大聲歌唱,這樣折騰下來怎能釣到魚呢,是不是他寫錯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立即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得出釣翁之意不在魚的結論,從而慢慢走進了詩歌所展現的那種獨特意境中。
質疑問難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可以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鼓勵,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
總之,只要教師千方百計地愛護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不斷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和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從不敢問、不會問到想問、善問,學生的學習動力不斷激發,而他們自主探究學習也將煥發出無限的生機,教師的尋根課堂也就會因此變得更靈動。
責任編輯 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