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創造性學習動機。在探究方法上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合作與交流,利用發散性問題、創設探究情境、創設時機、適時點撥、及時表揚與激勵等多種有效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多向探究,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生;潛能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充分表明,數學教學必須以實踐、探究、交流為主要形式,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數學教學現念,挖掘每個學生的數學潛能,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愉悅。
一、以學生為本,發掘學生的探究潛能
【例1】已知AB⊥BD,CD⊥BD,垂足分別為B、D,AD和BC相交于點E,EF⊥BD,垂足為F,證明:AB+CD=EF。
擬出題目后,適時地給學生點撥思路:所證結論形式很優美,能否先通過變形,再利用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
很快,幾個學生便躍躍欲試,5分鐘后,大部分學生都已證明完畢,且思路比較明晰。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思維,筆者對原題條件與結論作了簡單變換,把“AB⊥BD,CD⊥BD,EF⊥BD”改為“AB//CD,EF//AB”,把“證明AB+CD=EF ”改為“請找出S△ABD,S△BED,S△BCD”之間的關系式,并予以證明。
學生繼續思考,幾分鐘過去了,仍不見有學生舉手發言,教室也有點躁動,4人活動小組也開始討論、交流,各種議論也慢慢展開了。
事實上,問題的關鍵是引導學生,于是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分析:△ABD、△BED、△BCD有什么相同之處?請小組繼續討論、交流。兩分鐘后,一位平時成績一般的學生舉手,回答得很正確。筆者肯定了他善于思索,并請他在班上交流解題思路,“因為由平行可得三角形相似,由相似可得對應高成比例。
二、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案例2】如圖,將一個大正方形按下圖方法平均分割成若干個大小正方形,請你探究正方形的個數S與n的關系。
擬出題目后,學生們都在思考,很快有幾位學生得出了“結論”:S=n2。
筆者請學生甲解釋了理由:當n=1,S=1=12;當n=2,S=4=22;當n=3時,S=9=32;當n=4,S=16=42。
“老師,我不同意甲的結論。”學生乙大膽地提出了質疑,并站了起來。筆者微笑地示意他繼續回答:“當n=2時,S=5,不等于4,因為還有一個大正方形?!?/p>
“思路正確!”筆者及時地表揚了他,并請他繼續思考問題。
學生乙剛剛坐下,學生丙又站起來了,大聲說道:“S=n2+1。”
很顯然,學生丙是受到了學生乙的啟發,討論在繼續進行著。此時,筆者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有沒有隱藏的正方形呢?
幾分鐘后,學生丁舉手了,他說了自己的思路是先列表格:
再發現1=12,5=12+22,14=12+22+32,30=12+22+32+42。
后猜想:S=12+22+……n2 (n為正整數)。
“學生們真是解題能手啊!”我驚嘆道。這時,教室里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分析:此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猜想,再檢驗證明,從而得出結論,此題的關鍵是學生如何把隱藏的正方形一一找出來。
經過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筆者發現每一位學生都蘊藏著巨大的探究潛能。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創設時機,以一種平等、寬容、和諧的心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探究潛能,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創造性學習動機。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