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體系下,中學物理教師應該從對學生思維能力、實踐和觀察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正確教育和引導,從學生物理能力的提高延展至其個人綜合能力的增強。
[關鍵詞]思維能力;實踐和觀察能力;解題能力
物理能力是指學生掌握物理知識與技能、物理知識應用、思維發展、物理創造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表現。中學生正處在思維、知識、能力迅速發展時期。怎樣正確教育和引導,從而使他們的能力迅速增長,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關心的問題。
一、思維能力的培養
物理思維是將物理觀察與實驗得到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并獲得新的理性認識的過程。物理思維能力是順利地進行物理思維, 獲取正確思維結論的個性心理特征。通常情況包括分析客觀事物、構建思想、解決方法和結論。如教學拋體運動的規律時,教師可按如下步驟組織課堂教學,從而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1)教師示范平拋物體,然后提出問題,這個問題服從什么運動規律?(2)學生分組,三個或幾個一組,讓他們討論思考其中的原因。(3)提示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位移,豎直方向位移如何變化?如何建立模型討論?(4)教師再建立模型,得出 x ,y值,消去中間變量t,得出y與x的函數關系,與拋物線方程比較,得出結論。(5)讓學生分析水平方向,豎直方向速度怎么變化和引導總結規律。
上述教學過程,采用了啟發式、討論式、講授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避免了過去單一被動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二、 實踐和觀察能力培養
觀察力是指通過觀察物理現象,對現象的本質、特點及規律的認識能力。在物理概念、定律的教學中,通常是在引導學生從觀察物理實驗或物理現象的感知開始的。對于物理實驗或物理現象,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全面地、細致地、深入地進行觀察,并以一定的思維活動支持觀察的過程,通過思維活動來分析、歸納、總結,排除無關的、干擾的因素,從而正確地把握物理現象或物理事實的本質。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正確演示或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對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并運用知識可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因此,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物理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應該努力設計、思考,注重這種能力的培養。
如示波器的使用,一定要先讓學生預習,知道做實驗的目的,是調節正弦波、方波、李薩如圖等波形,測量頻率和周期,理解實驗原理等。讓學生知道實驗任務,帶著任務去學習。根據筆者經驗,沒有預習或不理解實驗原理和目的的學生,通常不知所措,手忙腳亂,調節實驗步驟靠運氣到處碰按鈕,實驗不能按時完成,效果較差。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后,要讓他們獨立撰寫實驗報告,總結實驗結果、操作步驟和誤差分析。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目的。
三、解題能力的培養
物理解題能力可以理解為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具體的物理問題。要提高中學生的物理解題能力,則需了解中學物理特點及其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解題技巧和解題能力。首先,要加強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對定理、定律等爛熟于心,方便解題過程中對于定理、定律的應用。其次,加強中學物理的歸納總結,對章節主要內容進行總結,對于相似定律進行有方法有目的的區別,可以促進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對于各個定理定律的應用。不要為了解題而解題,應做到舉一反三,歸納總結,站在出題者的角度來解題。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