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障,也是美得以呈現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創建和諧的課堂,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而要實現課堂和諧,有賴于師生關系、教學手段、品德教育的和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和諧
只有創建和諧的課堂,才能使師生同進,教學相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呈現出較強的人文性和濃厚的趣味性特點,使學生始終處在一個妙趣橫生、充滿活力的和諧境界之中。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充滿和諧之美呢?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新課改理念要求“以學生主體,教師為主導”,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模式。要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充滿和諧之美,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是關鍵。因此,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要善于換位思考,用心去體會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始終保持一顆童心;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趣味性和靈活性,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感受,給予學生真誠的關心和愛護,讓學生在課堂中如沐春風,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只有建立了這樣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營造和諧的氛圍。教學活動也才能順利地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師生間、生生間以及學生與作者間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千萬不要高高在上,而要將師生關系建立在一個朋友般平等的狀態下,尊重學生的人格。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對于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各異的思維模式、見解、質疑都要給予尊重。師生可以一起討論、交流,一起為了某一篇文章所蘊含的情感而感動,為了一段優美的語言去一起贊賞與品析……師生之間零距離地合作學習和共同探求,才能使課堂教學的和諧之美得到張揚,教學質量才能出現質的飛躍。
二、運用和諧的教學手段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建和運用和諧的教學手段,開發和整合教學資源,有效地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齊心協力積極求知。要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因為只有在和諧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效率才會不斷得到提升。在互動的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教師的啟發與引導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踏入語文知識的求知之路。教師教給學生的應該是如何去學習,如何去進行探究和發現,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為此,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手段,如分組評價、生生間的互議、集體展示等,有效地推動全體師生進入一種和諧的良性的互動狀態,以期達到師生共同進步,和諧成長的目的。教學手段太單一,久了就失去了吸引力,學生就會因此而失去學習熱情。
三、滲透和諧的品德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只將目光關注著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會容易導致學生“高分低德”。作為語文教師,抓好學生的品德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應該將思想品德的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來,讓我們的學生在接受語文教育的同時,也汲取心靈的營養。
例如,在執教《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文中湯姆的爸爸要湯姆必須放掉鱸魚,湯姆很不情愿地把鱸魚放了,你怎么看待這件事呢?”筆者在這一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中一些體驗來談自己的看法。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后,認識到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要遵守規定,比如:在過馬路時,不管有沒有警察執勤,都不能闖紅燈;在乘坐公交車時,不管有沒有人看到,都要按規定投幣。學生由此建立了對如何做人的正確認識,在此基礎下,我又給學生安排了分角色朗讀、對話,一方面強化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另一方面強化了作為一個社會人要嚴格自律,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社會規定的公德意識。
結語
總之,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追求和諧之美。和諧之美是一堂優質的語文課的體現,因此,我們要將對和諧之美的追求,看做小學語文教育的一種境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從師生關系、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品德教育等方面入手,構建充滿和諧之美的高效課堂,讓教師和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享受和諧之美,并不斷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