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新課程下創新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歷史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小心求證,通過解疑釋惑,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挑戰傳統,提出與時俱進的見解、觀點。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目標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力求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在開啟學生創新思維、獨特思維方面不斷嘗試,有這樣兩點心得: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小心求證,通過解疑釋惑,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學貴有疑,疑是思維力和創造力的起點。學生有了疑,才會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才能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小心求證,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可以有選擇性補充一些課本以外的歷史知識和現象;可以在教學中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思維興趣,或在教學中旁敲側擊,點撥啟發學生思路,引導他們提出質疑。對于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學生要及時加以肯定、鼓勵,切不可粗暴否定,更不能諷刺挖苦,否則“初出茅廬”的學生受到打擊后,就會畏首畏尾,靈動思維的火花也就熄滅了。
我們對于學生提出的質疑,不要簡單地給出答案或結論,敷衍了事。因為那樣做,學生思想上的疑團還是化解不開。對于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我們應在課前有所準備,搜集整理若干歷史素材,選取一些歷史學界對于某些傳統史實、結論的最新觀點。這樣,在面對學生質疑時,就能有備無患,很好地幫助學生解疑釋惑,分析得出讓大家和學生自己心服口服、有理有據的觀點。比如,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節,分析中國戰敗的具體原因時,我特意強調了道光帝戰和不定與林則徐等抵抗派被罷免排擠這兩個因素。有位同學突然冒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林則徐沒有被罷免,而道光帝又堅定不移地推行抵抗英軍的戰略,那么中國還會戰敗嗎?我先肯定了這位同學思想敏銳,考慮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角度。學生有了疑,提出了問,該如何解疑呢?疑不辯不明,我沒有直截了當地給他答案,而是讓同學們分組討論,思考歸納,最后大多數同學都認為──由于清政府長期閉關鎖國、政治腐敗、脫離民眾,這場東方農耕文明與西方工業文明較量中,中國取得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幻想依靠最高統治者的英明神武和林則徐等人忠君愛國是無法抵御西方的船堅炮利的。這樣就完成了由學生主動提出疑問→學生發散思維提出多種假設答案→學生在去偽存真中分析歸納找到正確答案。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發散思維。
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挑戰傳統,提出與時俱進的見解、觀點
標新和立異都是一種創新,任何科學都是在不斷地進步、發展,歷史學也不例外,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獨立思考,敢于向權威理論、傳統觀點挑戰,敢于標新立異,與時俱進地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來提出新的見解,可以是逆向思維、反彈琵琶,也可以是延伸拓展、另辟蹊徑。
對于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是史學的最高層次,也是學生認知的一個難點。傳統教學多是讓學生干背教材上的教條和定論,學生學得枯燥無味,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我在教學過程中作了一些改進、調整,盡可能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創新思路,由多種歷史情境生成多種“標新立異”的新觀點。例如,我在講到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其評價時,為避免生硬的一言堂形式,防止學生走入慣性思維的定式,我把課本上的結論和評價放置一邊。首先,我補充了大量的課外史實和圖片、文摘,讓同學們對辛亥革命后中國人思想觀念、生活習俗發生的重大改變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然后我在課堂上用多媒體播放了反映辛亥革命后農村現狀的影片《阿Q正傳》的部分片斷,最后,我讓同學討論、思考,把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和評價作為一次作業完成。有的同學從正面評價贊同辛亥革命的勝利說;有的同學依據《阿Q正傳》得到啟示,認為辛亥革命根本沒有觸動廣大農村的封建勢力,是一場形式成功、實質上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還有的同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公正地提出辛亥革命有勝有敗之說。這對于教材上照本宣科的評價和結論,可以說是“標新立異”了。學生從血肉豐滿的史實歸納出順理成章、自圓其說的觀點、評價,盡管伴隨著一些幼稚和偏頗,但這畢竟是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進行思維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思維是靈感的源泉,創新思維也是創新能力的重要表現。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點點滴滴激發學生思維創新的源泉,日積月累,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未來培育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打下扎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