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建師生共樂的語文課堂,可以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學會質疑,教師重在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并建立有效的激勵評價制度,同時開展多種活動來實現“樂學”的目的。
[關鍵詞]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師生共樂
樂學教育”認為教育過程是一個自我組織過程。發展的動力來自內部,即來自教師的自我組織和學生的自我組織兩個方面,兩者缺一不可。那么,教師怎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習能力,達到最理想的“師生共樂”狀態呢?
一、激發興趣是自主學習的誘因
興趣是創造性地學好語文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花時間、下工夫、動腦筋,積極地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做到“學有所樂”,達到“學有所獲”。
首先,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是學科對象的主動自覺的求知者和探索者。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大膽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發言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其次,建立一個激勵評價機制。激勵性的評價,能給學生以幫助,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評價中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及變化發展,既關注水平,更要關注學生情緒態度。教師的評價如“很有自己的見解”“你肯動腦筋”“分析得很準確”“讀得真仔細”等。這些激勵性評價創設了一種讓學生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
二、導學、啟思、質疑是自主學習的關鍵
1.“導學”——開辟自主的空間。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重視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愿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時,導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自主,講教教學方法。改變過去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方法,學生在教學中不是消極的受教,而是主動地探求,探求的興趣引發了,探求能力得到培養,基本學習能力與積極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提高了。
2.“啟思”——激發積極的思維。思維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開發智力的襁褓。教學時應讓思維的絢麗花束燦爛地開放在每位學生心中。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在課堂中善于帶著預習中的問題思考,善于從同學的發言中啟發自己的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縱深思考。例如,在一次思維訓練課上,我問學生,看到“綠”這個字,你想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想到了草,有的說想到了葉子、樹林,有的說想到了春天,有的說想到了希望,想到了生命,想到了青春等等。由此,我引入聯想這一表現手法,讓學生認識到可以運用聯想來實現比喻這一修辭,讓句子更生動,使文章更富有文采。不僅如此,學生還認識到在寫作時運用聯想對于打開作文的思路也極有好處。
3.“質疑”——點燃創造的火花。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根據教材特點運用各種激疑方法,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提供質疑的契機,教給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讓學生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對標題進行質疑,對矛盾處進行質疑,對篇章中的詳略安排、敘述順序的變化、標點符號運用質疑,甚至對課文插圖質疑,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三、開展活動、師生共樂是自主學習的動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活動增強學生“躬行此事”、自主學習的熱情,在活動中使學生學知識、長見識、練才干。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動也是促進自主學習的動力。可以說有了活動,課堂就會充滿了活力。活動的方式可以采取創設情境表演、讀讀唱唱、社會實踐等。活動原則應突出開放性、主體性、挑戰性;活動目標應致力于能力的培養,諸如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課堂教學活動多多益善,因為它好比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動機。
責任編輯 錦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