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中用無聲的體態語言替換有聲語言,教學會更加有效,影響會更加持久。體態語言可在輔助朗讀、理解詞語、體驗情感等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體態語言
上完《黃山奇松》后,聽課的領導不禁笑了:“挺累的吧?”我不好意思地笑了。是的,整堂課中我不停地走動,一會兒站在講臺,一會兒站在學生中間,嘴巴也一刻不停地開合。我激情澎湃,滿面春風,可是學生絲毫不為我所動。一種失敗感襲上我心頭,不用聽課的老師評價我也知道,我動作太多,說得太多,擠占了學生思考的時間,課堂成了我一個人表演的舞臺,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公開課的失利為我提供了一次反思的契機。此后,我讀了一些關于體態語言的書籍,才知道:教師不停地走動,不停地揮舞雙手,會使學生的視線跟著四處轉移,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提出問題或作講解時,若要面對所有的學生,那么最好站在講臺上;而當學生小組學習時,教師要了解合作學習的情況,最好走到學生中間,以便隨時檢查學習結果或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之后我持續閱讀有關體態語言的專著,并將所學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由此深切地體會到了正確使用體態語言帶來的益處。
一、輔助朗讀,情趣盎然
學習《航天飛機》,課文第一節有這么幾句:“一架飛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著。他一會兒俯沖,一會兒爬升,一會兒翻筋斗,覺得很得意。”學生對“爬升”“翻筋斗”容易理解,但對“俯沖”的意思不明白。我讓學生注意我做的動作,然后把右手舉過頭頂,手腕彎曲向下沖去,于是學生明白了“俯沖”就是從高處向下飛。在這里,手勢語把書面語言轉換成了可視的畫面、造型,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理解詞語,形象直觀
課文中有些詞語僅靠聯系上下文不能理解,查字典又不夠直觀形象,這時可以利用面部表情及身體的表演來配合。如《只揀兒童多處行》中有“忸怩”這個詞,大部分學生不懂,我讓理解的學生來表演。一個學生走上講臺,低著頭,身子晃著,我問:還有補充的嗎?臺下一學生說,她還應該玩著衣服上的紐扣,不自覺地踢著腳下的地,還可以玩著自己的辮子。看完她的表演后,我再讓學生來說這個詞的意思,學生們都能夠理解這個詞就是不好意思或是不大方。難怪斯霞老師說:“教學工作,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而如果離開非言語表達藝術,教師的教學藝術就很難達到完美的境界。”
三、情感體驗,增強自信
語文是一門最具情意性的學科,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的情感因素,尋找表達情感的有效手段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一次公開課上,我講授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多數學生在我的啟發引導下積極地回答問題、參與課堂討論。在背誦環節,我看到了坐在角落里的小英,她是個內向的孩子,平時很少發言。我想借此機會來增加她的自信心。于是,雖然她沒有舉手,我還是點了她的名。她背了第一句就被卡住了,此時我沒有換別的學生,而用鼓勵性的目光注視她,穩定她的情緒,溫和地對她說:“沒關系,你再試試就能讀通了。”聽了我的鼓勵,她站直了身體,自信地背了起來。背完之后,同學們給她熱烈的掌聲。我用贊許的目光示意她坐下,接著又微笑著對全班學生說:“請大家也都像她這樣,一起來流利地齊背課文。”全班學生整齊而富有表情地背誦了全文,清朗的聲音里洋溢著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教師內心的飽滿情意可以通過形之于外的體態語表露出來,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作為一個班主任,我也經常利用體態語言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室走廊里有了紙,我不會居高臨下地指揮學生去拾起來,而是認真地撿起來,并把它送到垃圾桶里;黑板前掉了粉筆,哪怕是一點點,我也會一一拾起來放到粉筆盒里;上完課后,我會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書整理好,或者帶走,或者把它整齊地放在講臺上或者把它放在桌肚里;看到書櫥里的作業很亂,講臺上堆滿了作業,我會不動聲色,一組一組地整理好放到書櫥的一個角落……時間長了,我發現這些不經意的動作,成效比聲嘶力竭的呵斥、語重心長的說教要好得多。
責任編輯 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