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為先導原則在教學設計中主要體現在課堂導入上。只有結合文本主題和學生特點,找準情感代入文本的突破口,并選擇適當的情感載體,才能引導學生順利進入文本,為語文閱讀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 情為先導;課堂導入;閱讀教學;教學設計
“情為先導”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教學設計原則之一,其含義是:以情感作為學生自主閱讀的內驅力,進入文本,在獲得知識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文本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完成情感的諧振。積極美好的情緒體驗將讓學生對未知文本產生憧憬和想象,產生強烈的閱讀愿望。
情為先導原則在教學設計中更多體現在課堂導入部分。課堂導入這一環節雖然耗時不長,但對整個教學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學生超脫現實生活的羈絆,進入文本設定的情境,幫助學生進行直觀感悟、情感評價,從而獲得情感愉悅。那么,在閱讀教學實踐活動中怎樣遵循情為先導原則來進行課堂導入呢?
一、確定情感載體,找準情感代入文本的突破口
情感一直都是創作與閱讀接受的核心因素,但七年級學生知識、經歷、情感經驗都較貧瘠,而且“無情化”閱讀比較普遍,這些都是阻礙學生與文本進行溝通的障礙。不過,七年級學生仍處于“情勝于理”的情感發展階段。因此,在課堂導入時,必須借助某種事物觸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順勢進入文本預設的情境,才能讓學生從文字中讀出形象、讀出情感。例如,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時,筆者播放了《驪歌》《友誼地久天長》兩首曲子,讓學生感受兩首歌曲的情感差異,并聯系他們小學畢業的離別、進入初中的實際生活經歷,從“告別小學、告別童年、告別爸爸”進入文本。
二、對情感載體形式的選擇
詩歌朗誦、歌曲、圖片、影像等形象直觀的事物,輔以簡潔的語言文字介紹,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如講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課時,播放電視劇《解放》“最后一次演講”的視頻片段,展示聞一多先生的詩歌代表作《紅燭》《死水》,并在范讀后讓學生朗誦《死水》,這樣可讓學生了解聞一多其人其事,理解作者臧克家在文中所體現的情感,學生對聞一多先生的崇敬就會油然而生。
使用音頻、視頻文件最大的好處是直觀,可從聽覺、視覺上直接調動學生的情感。但也有弊端,這種情感比較表面,需要借助語言進行簡要說明,將情感內化。在語文教學設計中,一定要記住語文是文字的、抽象的藝術,使用音像文件要慎重;如果要用,在音頻文件、視頻文件都有時,優先選用音頻文件。
三、情感載體與文本主題的關聯
七年級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有一些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而情感導入有一個作用,即通過情感的驅動作用降低閱讀接受中的理解難度,其前提是情感載體與文章主題存在某種關聯。上《綠色蟈蟈》時,城市的孩子大多沒有聽過蟈蟈叫聲,于是筆者播放了蟈蟈叫聲,并朗誦濟慈的詩歌《蟈蟈與蛐蛐》,用詩歌主題“蟈蟈的叫聲是大地的吟唱”來引出問題:作者法布爾對于綠色蟈蟈以至于整個昆蟲世界,抱持著怎樣的情感呢?由此進入文本學習。
四、課堂導入的方式應考慮班級學生的性格特點
每個班級都有自身的特點。對于那些情感熱烈直接的班級,課堂導入可以進行得短平快;而那些性格平穩內斂的班級,情感預熱的時間要拉長。盡量多用他們生活中的事例,導入時多用描寫的方式,多借助能承載文章主旨情感的事物,關注細節,設計更多讓學生參與表現的環節。平時要在課堂上營造寬松、討論的氣氛,對于孩子們的個性解讀抱著贊賞、寬容的態度,為孩子們營造氣氛良好的閱讀環境。還有,學生上課時的情緒準備是一個動態過程,會隨著某些突發事件發生改變,教師在課堂教授時應該根據學生的情緒對課堂導入作相關的調整。
對于整個教授過程來說,情感導入只是一個入口,只是在學生與文本間架起了橋梁,隨后而來的整體閱讀才是讓學生讀出形象、讀出思想、讀出情感的主體部分。懷著情感期待進入文本閱讀,為完成具有審美意味的閱讀活動提供了心理基礎,因此,“情為先導”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責任編輯 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