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勵志教育素材,使之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潛移默化思想教育的活材料;利用講故事比賽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師生、生生以及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互動,在訓練提高學生“聽、說、讀”能力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與高尚的信念。
[關鍵詞]語文;工具性;人文性;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中,教師要牢牢把握這一原則,將教材當做勵志教育的好素材,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通過仿寫訓練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挖掘勵志教育的素材
七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材內容正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典范。該單元有5篇課文,分別為《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音樂巨人貝多芬》《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孫權勸學》(司馬光)。文中人物有的是叱咤風云的政治家,有的是決勝千里的軍事家,有的是博學睿智的科學家,有的是給人類奉獻寶貴精神食糧的文學藝術家,他們的成才經歷、成功事跡無疑是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活材料。
青少年的思想可塑性很強,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初始階段。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教育,通過這些杰出人物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二、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獨立、自覺學習。要自主學習,首先需要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對學習有濃厚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啟發、點撥和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以七年級語文第三單元內容為例。
1.教師可利用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鄧稼先》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近期熱播的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中的經典情節,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2.教師可以人物高尚的人生理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單元的內容都是名人事跡,而要做名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遠大的理想。教師可激勵學生以這些杰出人物為榜樣,教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為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三、實現課內外互動拓展
1.講故事比賽。教師可以要求每個學生準備3~5分鐘的講故事內容,可以講與課文相關的名人故事,也可以講其他名人的故事。故事的來源可以是網絡上找的,也可以是書上摘錄的,但須內容豐富,思想健康。評委由學生自己推選。還可以要學生先和自己的家人講一講,練一練,這樣許多家長也會熱情參與進來,幫孩子買書、借書,指導他們演講等。
2.進行仿寫練習。教師可以以課文為范文,讓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如《鄧稼先》是一篇人物傳記式文章,但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傳記,更不同于一般的記敘文,而是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百年來民族情結、50年朋友深情為線索,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是分六個小部分從不同側面來介紹鄧稼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習這種結構形式來寫一個人物,每個小標題之間相互聯系,將看似一個個小的文章有機地組合成一個整體。
四、教學創新與反思
互動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是一個人學習、研究、探索的前提,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的重要一環。學生學習就像孩子成長一樣,不可能總由父母哺養,總有自食其力的一天。而互動性學習與探索性學習的能力,就是學生“自食其力”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
課內外互動拓展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眾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尤其是一部分平時不喜歡發言、有自卑心理畏于“露臉”的學生,也被推上了展示其才能的舞臺,獲得了鍛煉的機會;眾多杰出人物的勵志故事,讓一部分學生受到觸動,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信念;課內外互動拓展也讓許多家長參與進來,與孩子進行互動交流。總之,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訓練學生“聽、說、讀”的能力,還推動學生與家長、學生與學生自排、自練、互評、互比、互動,實現了學生多種能力的同步提升。
在教學中,教師應創新觀念、方法,由單純的書本知識性學習轉向立體的綜合性學習,由單純的課內學習轉向課內外互動拓展學習,由空洞的思想政治說教轉向可感知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實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