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好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能對學生起誘導作用,能銜接新知識與舊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深入探究課堂導入這門藝術,為學生接受新的知識創造愉悅的心境。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改革;導入方法
一、導之以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在課的起始時,教師能用情意盎然的語言創設某種具體生動的情境,則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激動的情緒,達到渲染氣氛的目的,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同課文內容產生共鳴,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教師在教學中采用與課文有關的富有激情的語言、精美的彩圖、錄像、多媒體課件來導入,可使學生受到直接的氣氛感染,把學生帶到形象、生動的情境中。
二、導之以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趣味導入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寬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精心設計趣味性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趣味導入常用的方法有:
1.故事導入。小學生都愛聽故事。抓住小學生這個心理特征,教師運用一些與課文有緊密聯系的科學家或名人的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甚至教師自己根據教材編的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注意,既可以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學生領悟教材的內容。
2.音樂導入。借助與課文緊密聯系的歌曲作為導入途徑,這種方法能在情感上引起學生共鳴,又可活躍氣氛,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學習。如教《草原》一文,上課鈴一響,一首悠揚的《牧羊曲》立即將學生帶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茫茫草原。
3.猜謎導入。謎語導入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營造歡樂、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學《畫風》時可這樣導入:小朋友們,老師讓同學們猜一個謎語,看誰猜得快?云見它讓路,花兒見它低頭,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學生猜完謎后再導入新課。
三、導之以知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在講授新課前,教師可利用文與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溫故之時,激起知新之趣。例如,林海》一課這樣導入:“同學們,以前大家學過《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課文先概括地寫小興安嶺樹木成林,幾百里連成一片的壯美景致,然后分述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小興安嶺的不同特點,而且對春天的綠葉、河水,夏天的晨霧、野花,秋天的物產,冬天的風雪、動物,都作了具體的描寫。今天要學習的《林海》一課,基本上也是這樣寫的,但是它比《美麗的小興安嶺》寫得更具體細致,更生動形象,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注意加以比較,看看兩篇課文有什么不同。”這則導語既對舊知識進行了復習,又對新課的教學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語言精煉,毫無閑言雜語;層次分明,給人以明確信息;條理清晰,給人以深刻印象。
四、導之以智
孔子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亞里斯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思”離不開“疑”,疑是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巧妙的導語如果蘊藏著豐富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處于欲答而難以言表的著急之態。教師一上課就緊扣教學內同設置懸念,提出疑問,會很快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時,教師板書課題后可提問:題中的“親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親人?從血緣關系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是不是“親人”?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拎出理解全文的“綱”。這種導入利于學生質疑破題,直奔課文重點,著眼于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的思維訓練,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
導入有法,但無定法。導入應因時而變,因勢而改,因文而生。課堂導入既是一種教學藝術,也是一種創造。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導入“導火線”“催化劑” “潤滑劑”的作用,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