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初中英語課程改革使許多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綜合能力;但同時也使初中生過早出現兩極分化和英語“學困生”增多這一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多種,主要表現在學生心理因素、家校合作、教材中小學銜接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新課改;困惑;成因
在轟轟烈烈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在廣大英語教師參與下,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英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許多英語教師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融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為一體,以學生為中心,設計任務,創設情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和交流中形成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困惑。
一、初中生學英語困難的現狀
(一)單詞太多太難。有八成左右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難在單詞不會讀,單詞太多記不住,句子、課文也無法順利進行。慢慢地,上英語課就像“聽天書”一樣,看課文、做練習就更困難了。
(二)背了單詞還是不及格,固定結構和語法搞不清。許多學生反映,他們剛開始還能堅持背背單詞,可是英語里面的時態、語態、短語、固定搭配太多,還有詞性變化、時間狀語、人稱和數的變化、從句等,他們沒耐心學,時間久了,干脆就放棄了。
(三)對英語考試有恐懼感。有些學生表示上英語課其實挺好玩的,他們對周圍許多事物也有想表達的渴望,可就是不知道怎么用英語說,考試時許多題目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對英語考試有恐懼感。
二、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心理素質包括個性品質、心理健康狀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和自我認識等內容。它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教育的結合。從心理學上分析,學習和掌握外語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學習心理過程,不少學生由于不了解外語學習心理,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很低,還有不少學生因記不住單詞而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教師必須緊密地結合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中所碰到的問題,深入淺出地說清道理,指明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努力使每一位學生的英語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提高;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要與時俱進,從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去幫輔、轉化英語學困生。
(二)客觀因素。1.社會、家庭和學校因素。社會是學生成長的最大空間和環境。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會影響著學生的正常發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許多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對子女的英語學習缺乏督促、引導,有的只是放任自流,他們寄全部的希望于教師身上。學校是培養教育人的場所,對中學生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些學校過分強調升學率,注重“好生”,忽視“后進生”,削弱了學校應起的主導作用,使部分“差生”越來越差。2.小學和初中英語教學上脫節。由于小學英語課程開設處于自由選擇狀態,有些學校因為要辦特色學校開設了英語課,有些學校開設了英語課但上課不正常,有些則根本沒開設英語課。小學英語課程設置的紊亂導致了七年級學生英語水平的參差不齊。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對英語教學也不夠重視。在初中,英語一下成了主科,沒學過英語或英語基礎弱的學生壓力大。3.教材因素。(1)詞匯量過大。《英語》(新目標)七年級至九年級英語教科書后面的詞匯表匯總了3300多個單詞,350多個短語和詞組,幾乎每個單元都有五六十個單詞,平均每節課大約要教學15個單詞,單詞量大,有些難記。(2)語法教學問題。新教材強調了學習語言知識的共同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淡化了對知識點、語法點的要求,每個單元的語法只有一個語法框。但另一方面新教材又希望學生按語言規律來學習,在聽說的練習中掌握語言知識,進而在生活交際中應用,但許多學生達不到這種水平。(3)新教材部分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這套英語教材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非常新穎,教材內容更富有時代氣息,新教材貼近大、中城市學生的實際生活。如七年級(上)Unit 6中,一日三餐的飲食(hamburger, French fries, salad, ice-cream)與我們的飲食(rice, porridge, bread, noodles, dumplings)差別太大。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