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個開放的系統。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往往帶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學習,這就難免和教師預想的教學設計的不相吻合。在教學中,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處理生成性資源,使英語課堂更精彩。
[關鍵詞]英語;課堂;生成;策略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生成性教學資源,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巧妙利用意外資源
在小學英語課堂上,經常會出一些意外的教學事件,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給課堂教學帶來強烈的干擾;如果處理得巧妙,能使之轉化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加以合理利用,就能成就課堂的精彩。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AUnit3課時,教師正在板書was和were這兩詞時,突然聽到“砰”的一聲,順著聲音,學生們把目光轉向發出聲音的學生身上。
T:What is it?(教師在注視半分鐘后問該生)
S1:It is a bottle of water.(該生怯生生地答道)
T:Sit down, please! Be careful!(說完后,教師轉向全班學生)
T: Where is the water now?
S2:It is under the desk.
T:Where was it now?
S3:I see, it was on the desk.
T:Ha-ha.great.You are clever.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了這兩個句子。It is under the desk. It was under the desk.把is和was這兩個單詞用紅色粉筆重點突出。接著教師又問:“什么時候用is,什么時候用was?”學生也很自然地答道:“is 用在提問現在正在進行的動作中,was用在提問過去怎么樣。”這樣的教學過程,因為學生的“意外”,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正是因為教師的急中生智,對 “意外”巧妙處理,才使得學生對is和was的用法深刻。
二、順勢捕捉偶發資源
小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偶發性的學習資源。對這些學習資源,教師要用一雙慧眼,敏銳地發現,并順勢進行捕捉利用,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如在教學牛津版小學英語5B Unit 6 At a PE 這一課時,有這么一個教學片段:
T:I can touch my eyes with my hands.
教師叫起了一名學生,要求他邊重復邊做動作。然后讓他站到小組前面當火車頭,相應小組就得輪著邊說邊做這個動作。
T:I can touch head with my legs at PE.
教師邊說邊做動作。當學生都明白這句話的動作時,教師又進一步提問學生。
T:What can you do at your PE ?
S1:I can touch legs with my hands”
S2: I can touch my nose with my foot.
聽到生2的回答后,全體學生尖叫起來:Wow! How can you do this?面對老師和同學的質疑,生2迅速做了用腳碰鼻子的動作。他還邊說邊做起了動作:“I can touch my nose with my foot.”他的表現贏得了全班學生的掌聲。
于是,教師問:“What can you do?”面對生2精彩的表現,其他學生也不甘示弱,很多人都給出了精彩的回答。
三、發揮錯誤資源的作用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學習錯誤的出現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的年齡小,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非常有限。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能回避,而要善于捕捉這些錯誤,把這些錯誤轉化成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并“借題發揮”,讓課堂教學峰回路轉。在教學牛津版小學英語4AUnit6時,教師要求學生利用“The…is/are too…”這一句型圍繞身上穿的服飾為話題來展開對話。其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T:The shirt is too long.
S1:The shoes is too big.
S2:The dress is too shorter.
我們不難發現,生1出現了錯誤。于是教師就在黑板上板書了這兩句話,并讓學生對這兩句話進行對比討論。
T: Class!Attention please. Are the two sentences correct?
教師話語剛落,學生們就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不一會兒,他們就發現了錯誤,并紛紛舉手要求發言。
S3:“The shoes is too big.”這樣表達是不對的。在這個句子中,shoes屬于復數名詞,be應該寫成are。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