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學好語文的目的,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語文學習和活動而獲得真知,形成學習能力的手段。教師必須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教給學生語文的方法,使學生“展卷而能解度,執筆而能合度”。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授知識;學習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將導致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對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對于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積累了一些經驗。下面,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著重地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的一些做法。
一、在講課前,采用預授方法
在講授新課或某項知識之前,教師針對學生自學的內容,教給他們自學的方法。例如,學生預習新課時要自學生字生詞,可以逐步教給他們理解詞義的三種方法。一是分解法。先弄清組成這個詞語的每個字的意義,然后連起來考慮整個詞語的意思。如“疾馳”,我讓學生分別解釋“疾”與“馳”的意思;“疾”是飛快;“馳”是奔跑。再連起來就是飛快地奔跑。二是換詞法。用一個詞的近義詞或同義詞來解釋這個詞。又如“專心致志”的詞義理解。可以引導學生從以前所學過的詞語中,找出與“專心致志”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詞語有“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再由此告訴學生:“專心致志”可以解釋為一心一意,聚精會神的意思。三是結合上下文理解法。不少詞語都有多種相互關聯的意義,如本文、比喻義和引申義等,學生學習課文或者其他的文章不能孤立地僅從字面上去理解,而要聯系一定的語言環境,結合上下文的意思理解它。再如“在陰暗的燈光下,我看見他那瘦小的臉。他的身子又顯得那么單薄,像是害著病的樣子”。這句中的“單薄”,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工具書查出“單薄”的本義是指天冷的時候,穿的衣服薄而且少,比喻義是指身體瘦弱。然后再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單薄”是指身體瘦弱。這樣一來,學生由于掌握了理解詞義的方法,在自學釋詞中效果便格外的好。
二、在講課中,采取示范方法
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而且能給學生“如何學”的啟示。高年級教材中的課后練習安排了許多理解句子含義的訓練,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在講課中,教師示范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三、在講課后,選擇交流方法
每個學生所經歷的學習過程不盡相同,每個學生在同一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學習方法也往往互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每次講授完新課或某項知識之后,總要引導學生總結和交流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這樣做可使學生學習過程得以延伸,使正確的思維方法、學習方法為每個學生所接受。例如,筆者有一次發現鐘天行同學記憶長句的能力特別強,就向他作了深入的了解,原來他掌握了記憶長的句方法是“學句四法”:一是加數字。有些長句同時也包含好幾個內容,他就在句子“一、二、三……”如“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記住書的內容,提高思想認識和語文水平”。他在這個長句里加上數字成為:“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一、記住書的內容;二、提高思想認識;三、提高語文水平;二是留筋骨。課文中有的句子,字數太多,不好記。”為了便于記憶,他把它簡化,去其皮肉,這就叫留筋骨。又如“讀一篇文章應該仔細分析哪些內容是主要的,那些內容是次要的”,把這句簡化為“讀文章,分主次”。三是找特殊。有的文章在表達上很特殊,他就把它找出來,弄清它的意思。再如“這時候,蟬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這句話是寫蟬是怎樣脫皮的。顯然作者是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蟬的。四是通俗化。課文中,有些措詞太雅了,如“魯迅沒有絲毫怯懦。”他把這句話通俗化為“魯迅沒有一點兒膽小害怕。”于是筆者就推薦他向全班學生介紹了“學句四法”,并引導學生掌握這套方法,結果大大提高了學生們學句效果。
語文教學實踐充分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能力,而且還能實現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標,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