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服裝專業實訓課主要強調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因而對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將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設計具有教、學、做一體化課程,要講求實效,側重實用和優化創新。設計出來的課程如何付諸于實踐,是課程發展應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課程;改革
一、服裝專業傳統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1.課程結構單一,課程內容體系相對封閉
傳統的實訓課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對單項服種制作工藝的學習,普遍存在重點不突出,無技能強化和經驗積累過程,造成學后即忘,手腳生疏,難以形成系統的、完整的認識。
2.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企業發展人才需求
隨著社會化分工的越來越細,大多數服裝企業已由傳統的作坊式生產轉為規模型、集約型生產,其生產方式也由傳統捆包式發展為單件流式生產。由于實行統一課程管理,加之對課程多樣化的必要性認識不足,課程缺乏彈性是課程發展受到制約的主要原因,以致造成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人才需求嚴重脫節。
3.課程設置的不合理,相關課程內容重疊,課程單一無特色
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課程的設置,不能使兩者有效銜接。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兩者課程量的比例分配失調,乃至前者課時有余,后者課時緊缺,技能訓練得不到應有的強化;二是專業理論課程內容與實踐課程內容相互重疊,造成有限課時的浪費,由于課程內容的重復,使得學生的專業興趣下滑;三是由于理論和實訓教學的各個階段認識方法單調,再加上課程單一,學生的專業興趣得不到激發,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萌發厭學心理。
二、推行一體化課程設置,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特別要重視知識與技能的整合性和貫通性。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拓寬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領域,使學生免于狹隘;二是在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領域之間建立融合點和互動輻射機制,使學生能運用多學科的視角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主要采取三種方法:一是核心課依靠學科進行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的銜接和整合;二是以獲取知識的方式為基礎,以特色課為典型進行提升與拓展;三是依靠巡回課反復演練,不斷強化學生個體技能來進行知識與技能的整合,強調知識的實踐性,以實用性為前提,把學生所學的內容和生產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內容如下:
1.核心課模塊化。模塊是組成專業課程的基本單位,它是以課程內容體系為基礎,遵循學科邏輯,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企業生產現狀,構成的相對獨立、趨于完整的學習單元。課程模塊優化設計,有利于解決課程改革與課程設置相對穩定的矛盾,形成個性化的課程修習計劃,從而減輕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負擔,使得整個學習在課程結構優化的知識框架下,相對集中有效。以服裝縫制工藝課程內容體系為例:在校內實訓室可按企業生產過程組織教學,并將整個實施過程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規律作模塊劃分,即設計與創意模塊、技術與生產(品控與質量)模塊、營銷與推廣模塊,從而實現學生作品和產品的一體化。三個模塊的組合,使教學的各環節重點明確、難點適度、疑點易解、章節有序、環環相扣,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緩解學生的認知負擔,使實踐教學環節順應產業需求。
2.特色課項目化。所謂特色課項目化是指某一課程的專項任務具體化,其聚焦點就在于“特色”二字。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求每位任課教師對自己所上的課做若干個特色項目化處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使得每堂課新穎、獨特,充滿生機,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認知過程更具吸引力,認知行為更為主動,認知環節相機有序,認知效果系統全面。
3.巡回課層次化。巡回課是指學生對實訓項目的反復訓練,以此強化操作技能。對于層次的分類,首先要考標體系的要求和實踐教學硬件設施實際狀況,對理論課和實訓課做一體化整合處理。其次,將一體化實踐教學設定為三個層次,即知識層面、技術等級、技能標準等三個主要階段。要根據三個主要階段教學項目的難易程度,適度增加課時量,以此強化專業能力的培養。
責任編輯 無 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