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觀念認為,好的課堂表現就是有良好的課堂秩序、教師按時完成授課內容、學生認真聽講和回答問題、按要求進行大量句型翻譯練習、教師再通過講解解答學生的問題,等等。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
英語教學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甚至學生的學習會出現兩極分化。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精心設計導入
(一)猜疑導入法。猜疑導入法就是運用設疑、激疑、釋疑,藝術地導入課文,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英語課堂導入方式。初中生好奇心強,喜歡追根究底,凡是新奇、有變化的東西都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Unit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時,筆者課前將一個乒乓球、一個網球和一個籃球藏在學生的桌子里。上課時,告訴學生:“I put three sport things in your desks. Can you find them?”學生一聽就來勁了,他們先猜是哪些東西,然后根據猜到的順序,派同學去找到這些東西。找到所有東西之后,從第二人稱轉換到第三人稱進行說話訓練,并加入“Let’s play…和“That sounds good”編成對話。這一過程很好地利用了英語課堂教學以舊帶新、由淺入難的特點,從學生的接受程度而言是比較合情合理的。
(二)圖畫導入法。圖畫導入法是指利用各種符合教學目標的圖畫或者直接利用課本的插圖導入。這種導入法可以化抽象為具體,達到直觀教學的效果,并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更快地進入角色,融入到課堂中來。
二、加強小組合作
新課程倡導“面對全體學生,全面進行教學”的教學理念,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大班教學,一堂課上無法兼顧全體,大部分學生無法得到語言實踐的機會。采用更適合于學生語言發展的課堂教學方法,是英語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
(一)合理分組。我們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為六人一組,讓每個組實力盡量均衡,盡可能處于同一個水平,具有同樣的競爭力。
(二)細致分工。每個小組確定每個成員的職責,明確每個成員的任務。
(三)多樣合作。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備課時,教師要明確分組活動的目的和要求,精心策劃分組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等。在教學中合作內容多為下面幾種:1.合作預習新課;2.合作歸納知識;3.合作完成作業;4.合作訂正錯誤。
(四)多使用比賽形式。“競爭歷來被當做激發斗志、爭取成績的手段之一。在競爭過程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更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的效率有很大提高。”因此,比賽模式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更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在這種形式里多給后進生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多收獲些成就感。大家齊心協力為小組榮譽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意識。
三、不斷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無論一節課有多么成功,總有缺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提高。教師要充分重視課前設計“想教學生什么”、課堂反饋“學生學到什么”和課后反思“學生還想學什么”三個環節,并學習撰寫教學日記。教師在每節課后,可用教學日記的形式總結“成功亮點”,考慮“失誤不足”,思考“創意閃光點”,還要會鼓勵、期待甚至幫助學生去提出新的問題。為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效益,教師還可以制訂科學的、操作性強的、激勵性的英語學習效果評價制度,及時獲悉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收獲、有多大收獲等情況。堅持對學生的聽課、作業、筆記等方面進行跟蹤,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復習狀態與狀況,以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出針對性的調整。教師的反思還可以帶動學生對自身學習的反思,不僅能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活動中出現的偏差,還能使學生在反思過程中提升、豐富知識經驗、積累解題技巧。這樣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