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的有效導入有助于課堂教學任務的達成。如果運用得宜,矛盾問題導入法、比較導入法、畫面導入法、音樂導入法等四種導入方式是有效的。
[關鍵詞]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課堂導入
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空間,煥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順利完成每堂課的教學任務,進而達成一個學期乃至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下面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例談幾種較為有效的課堂導入的方法。
一、矛盾問題導入法
很多教師都會以問題來導入教學,但只有真正能吸引學生的問題,才是好的問題,才有教學價值。看似矛盾的問題就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問題,因為人人都希望解決矛盾,并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證明自身的價值,而學生解決矛盾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深入思考文本的過程,也正是實現讀者與文本對話、達成語文教學目的的過程。
教學《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走進教室,筆者首先向學生展示一本書——《山海經》。學生大笑,因為他們看到這本書沒有彩圖,并不漂亮,里面的線條顯得有些粗糙,人物也畫得不夠逼真。在學生笑鬧之后,筆者才慢悠悠地順勢提出一個問題:“不錯,文中提到的《山海經》就是這么一本看起來粗糙簡陋的書。但是,魯迅為何認為這是一本‘最珍貴’的書呢?甚至認為因為長媽媽具有神力才能送給‘我’一本這樣的書?”學生一下子就愣住了:是呀,一本粗糙的書為何珍貴?為何需要神力才能取得?帶著這個問題,學生進入了文本閱讀,后來的討論交流異常激烈。
一百個無價值的問題不如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看似矛盾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最能調動學生思維。教師在課前反復閱讀文本,定能找到點燃學生的導火索來導入課堂教學。
二、比較導入法
一篇一篇的課文,分開看都是孤立的、零散的,而語文教學最需要整合。比較,就是整合的一種有效方式。同一單元的課文之間,前后單元之間,主題相近的課文之間,寫法相似的課文之間,古今人性的變與不變,中外人性的同中有異……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學中,教師只要深入挖掘,善于整合,就能找到比較導入的切入點。
教學九年級上冊《心聲》一文第三課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請聯系我們八年級學過的《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比較這兩篇課文在結構上有何共同的地方值得我們借鑒。”這個導入,讓學生在比較中,反復揣摩“雙線推進”這一結構藝術,有效整合了教學資源。
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為更好地理解菲利普夫人這個人物形象,筆者嘗試了這樣的導入:“請你聯系《故鄉》一文,比較楊二嫂與菲利普夫人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異同。”一中一外的兩個文學形象,學生很有興趣。在比較中,學生進一步走進人物內心,走進普遍人性世界,達到認識上由特殊到一般、由個別到類思維的目的。
語文教學的資源整合,是擺在廣大一線教師面前的一個艱巨任務。經常嘗試比較教學,既可以提升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又能促使學生不斷地去發現規律,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畫面導入法
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相對記敘文而言,顯得有些枯燥。為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嘗試運用了“畫面導入”的方式。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屏》一文時,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我國古代形式多樣的屏風,短短幾分鐘的畫面欣賞,便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見,畫面導入起到了化抽象為形象的效果,能達到有效導入的目的。
四、音樂導入法
古詩詞教學關鍵在于進入其意境,并通過對其畫面的想象、意境的體會達到走入作者心靈深處之目的。我國古典音樂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而且詞原本就為歌而作,古詩詞與音樂歷來相輔相成。所以,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運用恰當的古典音樂導入,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時,筆者先播放了幾首不同風格的樂曲:有的激越,有的纏綿,有的悲壯,有的閑適……再后讓學生從中選擇《飲酒》一詩的背景音樂。由于采用了這樣的導入方式,那次古詩教學十分成功。
責任編輯 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