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應當為學生成長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加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多管齊下,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心理素質;成長氛圍;自信心;抗挫折能力
基礎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而心理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少學生成績不理想,除了基礎知識有欠缺外,心理素質水平不高也是原因之一。要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教師必須在心理素質教育上下一番工夫。
一、奮進、和諧的校園文化,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外部環境
學生階段,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因此,優美、自然的校園,溫情、和諧的人際關系,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學生,孕育其良好的心理素質。校園文化盡可能營造一種寧靜的學習氣氛,每個班級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公約,這些都會在無形中給學生以激勵,引導、砥礪學生成才,使學生既具有沉穩的心態,又不失奮進的信心。作為老師,應當對每一個學生都傾注愛心,無論成績優劣,都一視同仁,為人師表,力爭使自己的愛滲透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這樣對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幫助極大。對于班級中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無論大小,都應及時地予以化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覺到老師、同學是愛自己的,從而激發出集體榮譽感,并延伸到愛班級、愛學校、愛祖國。在這樣一個奮進、和諧的氛圍中,有利于學生逐步培養出一種勤奮好學、不驕不躁、寬以待人的心理素質。
二、讓學生樹立強烈的自信心,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前提
自信心是一種內在機制,是原動力。一個人若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就會缺乏內在的驅動力,就容易在人生的旅途中 “擱淺”。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生涯中不斷自我完善,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培養和增強學生自信心最有效的方式,一是幫助學生全面的認識自己,能比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二是對學生取得的成績要給予恰到好處的鼓勵。對于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或“差生”,可以通過個別談話、同學了解、家訪等適當途徑,告訴他們“有信心不一定能贏,但沒有信心是一定不能贏”的道理,幫助其克服困難,改進方法,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對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不失時機予以鼓勵,逐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鼓起他們說“我一定會贏”的勇氣,使每一個同學都高揚起自信的風帆,為養成其良好的心理素質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
三、讓學生具備較強的抗挫折能力,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關鍵
中學生的成長環境與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差。這種情況下,部分學生就不能正確處理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稍遇挫折便心灰意冷,甚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這與我們學校的抗挫折教育缺乏不無關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校進行適當的抗挫折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遭遇的困境,并正確引導學生對待各種挫折,使他們在逆境中領會奮斗人生的真諦,從而培養其變挫折為動力的意識。這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關鍵。
如何培養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呢?對于這個問題,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經常組織一些對抗性、競爭性較強的活動,如登山、越野比賽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磨煉意志、強健體魄,也可以使學生從拼搏、勝利、失敗中自我體悟人生的內涵。二是把握多數學生崇拜偶像的心理,利用班會、階段性總結等方式,結合一些典型的事例,向學生介紹名人的成才史,強調名人在遇到挫折時的堅忍不拔的精神,讓學生從中汲取營養,豐富其內心世界。三是抓住各個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對癥下藥,分而治之。有針對性的一句話、一段留言、一件事,就可以讓一個學生懂得某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教書育人工作中的中心內容,只有從環境、意識、行為等幾個方面綜合做起,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責任編輯 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