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實驗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物理實驗教學時,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使學生能獨立操作。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積累、學會轉換、學會替代、學會歸納等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物理;實驗;途徑
加強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特別是認真組織好學生分組實驗,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智力、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學手段,是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科學素質的必要途徑。
一、學會觀察
觀察是學習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學歸納的必要條件。 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外部表現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記錄, 能夠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識的理解、物理規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據。觀察重點, 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如在做氣體膨脹對外做功的實驗時,學生只聽到“嘭”的一聲, 看到瓶塞跳得很高, 對真正需要看的現象——塑料瓶口出現的酒精煙霧卻視而不見, 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提醒學生, 然后對該現象進行分析。運用前后對比觀察, 抓住因果關系。運用正反對比觀察, 深化認識。在指導學生觀察時, 多采用一些正反對比的方法, 可以加深學生理解知識, 拓寬思路。在探究聲音的產生時, 筆者讓學生對發生物體和無聲物體進行對比觀察,從而得出結論;在探究沸點與氣壓的關系時, 讓學生通過觀察增大和減小氣壓時,沸點的變化現象,進行對比從而得出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學會積累
積累法實際上是一種放大法,要求我們的學生在測量微小量的時候,學會將微小的量 積累成一個比較大的量。筆者跟學生們一起探究測量細銅絲直徑的方法時,讓學生根據提供器材自主探究,先把細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N圈( N根據情況確定) , 再用刻度尺測量細銅絲直徑長度,然后用線圈直徑的總長度再除以N, 這樣測量結果更接近真實值。又如,用單擺測量重力加速度g,不直接用測量全振動一次的時間來測量單擺的振動周期T,而是測量全振動n次,如n=100的總時間t,然后,再由T=t/100計算出T值。這樣,可增加有效數位,減小測量誤差。
三、學會轉換
在生活中有許多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 這時我們就要想辦法使之轉化為學生熟知的現象來認識它們。如電流看不見、摸不到, 但學生們通過實驗發現它能產生一些效應, 從而認識了電流;磁場也可以根據地磁場的基本性質來認識; 研究電熱與電流、電阻有關時, 將產生的電熱多少轉換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回答動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時, 將動能的大小轉換成小球運動的遠近。對于不容易測得物理量, 可以根據定義式轉換成能夠直接測量的物理量。
四、學會替代
等效替代法就是要抓住兩個看似不同的物理過程, 尋求其共同效果。替代法在許多知識點中得以應用:用合力替代物體所受幾個力時, 合力與原來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研究串、并聯電路的總電阻時, 用總電阻大小代替分電阻大??; 在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由于我們無法真正的測出物與像的大小, 所以利用了一個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蠟燭來等效替代像的大小, 從而驗證物與像的大小相同。運用等效替代法處理問題的一般過程為:分析原事物(需研究求解的物理問題)的本質特性和非本質特性; 尋找適當的替代物(熟悉的事物),以保留原事物的本質特性,拋棄非本質特性;研究替代物的特性及規律;將替代物的規律遷移到原事物中去;利用替代物遵循的規律、方法求解,得出結論。
五、學會歸納
一個物理規律或定理有時無法通過物理實驗直接得出, 這時就需要我們反復通過實驗驗證, 對觀察到的現象加以解釋, 并做出合理推論, 從而歸納出符合邏輯的結論。牛頓第一定律就是這一方法運用的典型實例。進行實驗時,學生們驚喜地發現物體在越光滑的平面上, 運動的距離就越遠, 合理推出平面絕對光滑時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做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時, 當真空罩內空氣越來越少時, 傳出的聲音就越小, 推理出真空不能傳聲。通過感覺聲帶振動發聲、 橡皮筋振動發聲、水流動發聲、氣球爆破發聲, 最后歸納出聲音是由發聲體的振動產生的。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