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心理疾病患者呈現低齡化趨勢的大背景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顯重要。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社交、性格等幾方面,所以教師應從改善學生學習心理、培養學生社交技能、營造寬松的環境氛圍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預防小學生出現心理疾患。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理;人際關系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地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壓力越來越大,有心理問題的也人越來越多。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心理疾病患者較20年前整整翻了5倍。更嚴峻的是,心理疾病患者的發病趨勢正在向低齡化方向發展。
當前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習方面主要表現為學校恐懼癥、厭學、心理承受力低、不能從容應對挫折等;交往方面主要表現為攻擊行為、社交退縮、嫉妒心強等;性格方面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憂易怒、內向、孤僻等。針對這些“癥候”,為預防學生出現心理疾患,小學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應注意以下要點。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
兒童由幼兒園進入小學,生活發生了重大改變,學習取代游戲成為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學習壓力隨之而來。因此,小學教師應千方百計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完善授課技巧,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此外,當學生取得好成績時,教師應及時肯定他們,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學業上遭遇挫折時,應讓他們明白挫折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并幫助他們正確分析失敗原因,教會他們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培養他們應對挫折的能力。教師平時應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要求、愿望和理想,幫助學生制訂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計劃;對“學困生”應適當降低要求,允許他們“小步走”,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計劃。
二、培養學生嫻熟的交往技能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嫻熟的交往技能是贏得和諧人際關系的根本。在實踐中,教師應多開展活動,為學生多提供交往機會,在交往中獲得快樂。可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
1.讓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平時應多指導學生學習說話技巧,教學生注意察言觀色、勤用禮貌用語,讓學生不僅敢于表達,而且善于傾聽,同時注意說話的場合和時機。
2.讓學生學會寬容友善。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大多嬌慣,唯我獨尊。教師可多講一些先賢如何禮讓的故事熏陶他們,語文課堂上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為他們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為人處世的觀念。
3.讓學生學會團結合作。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互相幫助、共同負責,樹立協作意識。第二課堂的興趣小組是一個良好的協作平臺,可以讓學生以共同的興趣為媒介,合作學習,快樂交往。
4.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在平時的學習中,幫助學生樹立“爭第一”的意識是必要的,有助于使學生用較高標準要求自己,但同時也應讓學生明白“第一”只有一個,當別人爭到了“第一”時,我們同樣要為他的進步與成功而喝彩,激勵自己取長補短。平時在課堂教學中也可強化這一點,如在執教二年級上冊《稱贊》一文時,可讓學生領會“習慣稱贊他人是一種美德”。
三、營造讓學生快樂的環境
1.培養學生微笑的習慣。教育學生用微笑迎接每天的到來,如見到老師、同學微笑著打招呼,課間游戲微笑著交流等。微笑是禮貌,微笑是寬容,同時也是享受著被人接納的快樂。
2.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如:故事會,小制作、手抄報比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書法、繪畫比賽,等等。應盡量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從中獲得快樂,體驗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生活樂趣,同時可增強學生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課外也可帶學生適當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例如郊游,讓學生親近大自然,緩解學習壓力。
3.創新健康教育課例,釋放學生不良情緒。現在小學教育課程都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課,我們應充分挖掘這個課堂的潛能,多開展“說說我的心理話”等主題交流活動。教師可通過創設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情境,讓學生暢談成長過程中的喜悅與煩惱,從而讓學生減輕學習壓力,消除恐懼厭學情緒。同時,在活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耐心聆聽,共享同學的喜悅,真誠理解別人的憂愁,讓學生學會借鑒和理解。
責任編輯 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