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組織開展“課前五分鐘”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課前五分鐘”活動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聽”書、誦讀、講故事、課文質疑、新聞發布會、小品表演等,教師可以因班因生因景制宜。
[關鍵詞] 課前五分鐘;高中語文;活動形式
在上語文課時,經常見到學生口頭發言時或低眉順眼、支支吾吾,或扭扭捏捏、左顧右盼,或聲音小的只有自己能聽見,讓他們走上講臺說話更是手足無措,這些學生中不乏書面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如何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巧借課前五分鐘,適時開展“課前五分鐘”活動。可以從最簡單的朗讀經典段落開始,逐步增加活動的難度,循序漸進地推進,并向學生提出適當要求。
一、從聽開始——課前五分鐘“聽”書
鳳凰衛視的“開卷八分鐘”,央視的“子午書簡”都是很值得借鑒的“搶”時間讀書的形式。教師雖然少“講”了五分鐘或八分鐘課文,但收獲會更多。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形式,把值得一讀的好書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課后會找來教師課堂上沒讀完的書到課后自己閱讀,這就為他們的學習生活打開另一扇窗。
二、從讀起步——誦讀優美文段
誦讀材料最好選學生喜聞樂見的文章,可以是經典美文和精美時文,獲獎流行歌詞也可以成為同學們爭相朗讀的材料。學生自選其最喜愛的作品來品評,可以評文章的內容主旨,可以評文章的寫作技巧,可以評文章的意境和意蘊……說出自己喜歡的道理,真誠的感情流露于樸素的語言之中,從而促進學生的互相交流,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促進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三、以廣為基——注重積累
語文素養的提升有賴于記憶性知識的積累。名人名言、成語故事、諺語、歇后語、古今中外優秀詩文等都可融入課前短短的五分鐘。舉行如“主題格言警句列舉競賽”“我背(誦)名篇”等活動,也可以側重于作文素材積累,如“話題作文素材列舉”活動。通過課前五分鐘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激情,不待揚鞭自奮蹄,學生就會利用一切課外時間去作充分準備,或看課外書,或看電影電視,或看網絡視頻,晨讀晚背。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學生聽的能力上去了,說的能力上去了,讀的能力上去了,寫的能力上去了,上講臺還會手足無措,課堂發言還會支支吾吾嗎?
四、以疑帶動——教學生質疑課文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教師通過課前五分鐘可以鼓勵學生發現課文中的有誤之處,深層次地去研究課文,促使他們用心用腦子讀書。許多學生可以找出課文中的一些病句,指出文言注釋不準確之處。對于某些文學作品,學生對主題的理解是有差異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語文課堂中,不僅允許,而且鼓勵。例如詩歌主題的多樣性,由于生活經歷、人生體驗的不同,閱讀層次、思考角度的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見出主題的多義非常正常。況且,在解讀一篇作品之前,學生就能提出這樣有深度的問題,對后面的課堂討論非常有幫助,能引發學生的思考。
五、以聞串講——一周新聞發布會
縱論天下事,瀟灑走一回。課前五分鐘開展“一周新聞發布會”這樣的活動,學生是持歡迎態度的,大多數學生是希望在課堂上“瀟灑走一回”。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積極地讀書看報,關注平面媒體和立體媒體,收集有價值、有趣味的新聞在班上發布。這既激發了學生閱讀報紙雜志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
六、以活激發——“開心一刻”展個性
把課前五分鐘變成“開心一刻”,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一個班,不少學生都有特長,身懷小絕技,說學逗唱,有模有樣。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才藝、表現個性的平臺,既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又是發現學生特長的好時機,為今后因材施教,進行個別輔導打下基礎。學生的活動形式力求多樣,善唱者唱,善舞者舞,善畫者畫。通過教師的引導、鼓勵,定會在學生平靜的心湖激起漣漪,學生會悄悄地愛上語文這一學科。
新課標要求教師,培養學生能力,提高語文素養。要實現這一重要目標任務,用好課前五分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利用好課前五分鐘活動,可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開闊眼界,豐富知識,促進學生聽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升。
責任編輯 錦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