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練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數學基礎知識進行鞏固,形成數學基本技能的學習活動,是數學教學活動的主線。教師在編題時要認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精心設計、科學、合理地進行安排,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做到每次練習都要有針對、有目的。
[關鍵詞]數學練習;趣味性;綜合性
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練習即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循序漸進,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做好 “3+1”,即:練習的趣味性、精煉性、綜合性加上練習的生活性。
一、練習設計的趣味性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人一旦對某件事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激發學生練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知識能力、經驗技能的提高,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所以,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情、故事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并體現知識的趣味性的練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練習設計的精煉性
莎士比亞指出:“精練是智慧的靈魂。”設計練習應切入要點,從學生認識的專注點入手。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狹窄,對一些形似實異的內容缺乏細致的辨析能力。教師在練習的選擇上要多動腦筋,到底怎樣才能做到既避免學生對做題感到乏味,又能達到練習的效果。例如,對于大數目的計算,教師在設計有關練習時就應該精簡。《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規定:“筆算加減法以三四位數的為主,一般不超過五位數;筆算乘除法以乘法、除法是兩位數的為主,一般不超過三位數的乘三位數和相應的除法。四則混合運算以二三步的為主,一般不超過四步。”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刪繁取簡,在精、細中做文章,在簡單中求豐富,靈活多變,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舉一反三,做到物盡其用,從而達到教學資源利用的簡潔高效。
三、練習設計的綜合性
小學生思維比較單一,往往會產生思維定勢,今天學習加法應用題,往往認為所有題目都用加法做,明天學習減法應用題,又會認為所有題目都是減法題。還有學了面積計算就和周長計算混淆,學了反比例就受正比例干擾。因此,練習的設計要做到新舊知識不斷交替,有意識地安排比對練習,在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練習設計的生活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要應用于生活。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的知識出發,加強生活實踐活動,是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和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能夠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例如,學習“元、角、分”時,讓小學生扮演顧客和售貨員,并在以后的班級活動中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負責收付錢款;學習簡單應用題,結合郊游、參觀,收集一些數據口頭編擬應用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巧妙的選取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練習,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感悟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體驗到尋覓童真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真正使學生達到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苦練”變為“樂練”的境界。
有實效的課堂練習既要考慮到知識的鞏固,又要考慮到能力的培養,還應盡力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接受,都能有所提高。實踐證明,精心設計一堂有效的課堂練習,不斷地激勵學生去思考問題,使他們時而苦苦求索,時而茅塞頓開,既受到失誤的警醒,又有嘗試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既學得生動,又學得扎實,既發展學生思維,又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發展學生智力,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最終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責任編輯 錦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