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從它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合同既是公司對外經營活動的聯系紐帶也是公司獲得經濟效益的根本保證。因此,合同管理是公司整個經營管理的重點。公司合同的管理包括了從合同的簽訂、履行、變更、違約處理、爭議解決等全過程的管理活動,具有管理時間長,參與管理的機構人員多,管理手段多樣等的特性。這樣合同管理全過程就存在很大的風險。公司可能因合同贏利,也可能因合同風險遭受損失,甚至面臨破產或牢獄之災。公司生存一天,法律風險就會伴隨一天。在公司法律風險中,合同法律風險最為常見。從我們經常接觸到的公司合同糾紛案件來看,大多數都是由于合同的簽訂和履行的不規范所造成的。因此,公司應當采取相應措施建立并完善合同管理機制,避免因合同風險給公司造成損失?,F在將外部市場合同簽訂的法律風險控制和舉措分析如下:
一、合同簽訂前的法律風險控制
1.設立簽約主體資格調查制度。我國法律規定,經營活動的主體應當取得《公司法人營業執照》、《營業執照》,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可分為法人、非法人經濟組織和自然人。但主體資格不同其承擔債務的方式也不相同,公司法人是以其注冊資本為限承擔有限責任;自然人、私營公司和個人經濟組織的出資人需要承擔個人無限連帶責任。此外,國家對有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對經營的禁止性規定,對某些行業的從業資格也做了限制性或禁止性規定,如果公司違反此規定,或與沒有資格的主體簽訂此類合同,合同不但無效,還會給公司帶來經濟損失。作為外部市場的公司我們更應該注意設立這樣的調查制度的,不但要求提供原件,還要進行跟蹤制度。
2.建立簽約主體資信調查制度。公司要調查合作方的商業信譽和履約能力。盡可能對合作方進行實地考察,或者委托專業律師對其資信情況進行調查。其主要包括合作方的財產狀況、生產和經營能力。調查公司經營狀況是否正常時,看是否能滿足履行合同項目的條件,避免簽約后對方不能履約。同時需要注意了解對方的經營歷史、客戶評價等商業信譽情況。盡可能使用國有公司隊伍或者大型公司的隊伍及改制單位。
3.完善授權代理制度。對公司職工簽訂合同授權的管理是防范合同風險的重中之重。由于公司不可能將所有的合同簽訂都集中于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身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公司往往是預先給銷售人員蓋有公司公章的空白介紹信或者蓋有公司公章的格式合同,以方便其簽訂合同。這其實就是公司的一種授權行為,但是法律風險常常會出現在這里。由于授權不規范就會產生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行為,此方面應有法律人士把關。
4.建立公司印章管理制度。公司印章應由公司專人保管,嚴格按規定使用。在公司合同上,就算沒有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權人的簽字,只要蓋上了行政公章或者合同專用章,該合同對該公司就有了法律約束力。若公司因行政公章和合同專用章管理保管不善,行為人擅自利用單位印章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占為己有構成犯罪,除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外,如給被害人造成經濟損失的,公司也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二、合同簽訂時的法律風險控制
現以買賣合同簽訂的法律風險控制為例進行探討。
1.首先對外部市場所屬當地的產品進行實地考察:要優先最合適的產品供應商(杜絕皮包公司和三無產品),對產品供應商考察的內容有:(1)產品供應商符合法律資質單位有多少家;(2)符合資質的供應商的信譽度有最高;(3)符合資質供應商那家的產品質量物美價廉。(4)對供應商的供貨能力進行考察。
2.對供應商質量標準條款的審查:產品質量標準一般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公司標準。公司要根據自身的產品質量情況明確約定質量標準,并約定質量異議提出的期限,超過質量異議期未提出書面異議即視為質量符合約定,但國家規定有質保期的除外。
3.對產品交貨方式條款的審查:在買賣合同中應當明確約定公司交貨地點的所在地,這關系到糾紛處理時法院的管轄。此外,合同中應列明收貨方經辦人的姓名、聯系方式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收貨方不承認收貨的事實,導致訴訟舉證困難。
4.付款條款的審查:應明確約定付款的時間、金額、方式等。模棱兩可的約定會給合作方找到拖延付款的理由。
5.定金條款的審查:注意定金與“訂金”的區別,定金條款應寫明“定金”字樣,而非“訂金”?!坝喗稹睕]有定金性質,當事人主張定金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另外,對于超過總價款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只能作為預付款,可以要求返還,但不具備定金性質。
6.違約責任條款的審查:"審查對方起草的合同中有無不平等的違約責任條款或加重公司責任的違約責任條款。公司起草簽訂的合同中必須明確約定對方的違約責任,約定違約金或損失賠償的計算方法,而且應與公司訂立合同的目的能否實現為標準。如果合同中沒有明確違約金或賠償金的數額,法院就會視雙方放棄此權利,而不予支持。對違約金約定過高,對方可能會提出減少,減少多少則不容易舉證,最好是對賠償金計算方法做出明確約定,有利于以后發生爭議后能迅速確定賠償金額。
7.爭議管轄條款的審查:在訴訟實踐中會經常遇到訴訟管轄爭議的問題,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合同中明確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轄或約定公司所在地為交貨或合同履行地,這樣就由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轄。
8.其他事項的審查:雙方應加蓋單位的公章,合同文本經過修改的應由雙方在修改過的地方蓋章確認,注意提取合作方的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證、銀行開戶許可證及其其他行業特殊許可證、或身份證復印件等。
三、合同履行中法律風險控制
1.超過訴訟時效的法律風險。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除外”,因此,公司應當經常關注訴訟時效問題,對即將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民事權利及時向法院起訴,或向對方主張權利,或要求對方做出書面承諾履行;對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民事權利,應當采取補救措施,簽訂履行協議或要求對方以書面形式承諾履行義務等。
2.超過法定期限和約定期限的法律風險。主要是指公司因超過法律規定的期限而喪失《合同法》規定的一些法定權利的行使權。《合同法》中許多法定權利的行使都有明確的期限規定,超過該期限,行使權也就喪失了。如《合同法》第54條規定的行使撤銷權,超過一年則該撤銷權喪失。
3.交付時的法律風險。如果按照約定由公司送貨,必須由合同中注明的經辦人簽收貨物,或者由經對方書面授權的其他人簽收,當然,由對方在《送貨單》上加該印章最好。
4.合同變更、轉讓的法律風險。合同雙方權利義務的變更、轉讓必須雙方協商一致簽訂補充合同方可有效。特別是貨款支付問題上,必須嚴格按照合同約定付款。如果對方提出變更收款單位或變更付款期限等,必須由雙方協商一致并簽訂補充條款作為原合同附件,由雙方蓋章確認后方可生效。
合同簽訂風險管理舉措如下:一是合同簽訂前風險管理:首先,在公司在簽訂合同前,要先對合同進行策劃和對風險管理手段進行選擇。根據實際簽訂合同內容,對合同的重要條款和事項進行最優選擇,確定一個完備有利的合同。其次,采取合同擔保的形式來規范合同雙方的行為,有效預防合同風險。二是合同履行中風險管理:首先設立合同管理專門人員,對合同的履行進行動態的跟蹤管理,發現問題及時向上級反映,確保合同的順利履行。其次,建立合同管理的工作程序,使合同管理人員的行為有章可循。這些程序包括:文件審批、簽字程序等。第三,充分利用合同所賦予的權力,對合同一方的履行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有效防范合同履行中的風險。三是合同履行完風險管理。首先是合同履行完畢后要及時的行使索賠權,避免因合同履行過程中造成的損失。已經行使索賠權的,要關注索賠進度和積極進行交涉。其次是合同履行完畢后要對合同和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和妥善管理。合同資料不但在法律上重要依據,也是具有一定價值的技術資料。一旦出現糾紛,能夠幫助公司避免損失和承擔不必要的責任。第三,合同履行完畢后,公司要對合同進行評價,總結簽訂的合同的經驗和教訓,提出分析報告,作為以后合同管理的借鑒。作為外部市場法律風險控制和風險管理舉措不僅是管理的藝術、智慧的火花,也是企業的價值、文化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