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是中國各地方發展向外性經濟的重要窗口,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開發區已經發展成為由大量不同種類、不同級別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旅游度假區等組成的遍及全國各地的發展格局。開發區競爭力(也有稱作“開發區投資環境”)一般指的是其內在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現實的投資收益情況”和“后續投資的有利條件”。
產業集群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組織形式,從某種意義來說,開發區就是大量不同產業集群的集合體。當前,中國經濟正在駛入一個新的時期,開發區的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諸多重大形勢的變化,特別在中國加入WTO后,中國將更加全面地融入全球化進程。所以中國產業集群的低端化弊端不斷凸顯,這也是造成產業落后,競爭力不強的根源之一。、因此,如何把握、理解開發區與產業集群發展的關系及研究產業集群升級,對于培育、引導開發區產業集群,推動其升級演化和如何更好地提高開發區競爭力,是一個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課題。
目前國內外產業集群升級與開發區發展的研究多停留在比較宏觀的層面,而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研究還較薄弱。
一、國外研究現狀
早期的產業集群理論是國外較早應用于解釋開發區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對它最早的涉及來源于經濟學家馬歇爾的“本地化優勢” 。其后,韋伯(Alfred Weber)總結的“企業集群四要素” 及波特(Porter Michael)的“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市場績效”分析框架,把產業集群理論推向了高峰。
其后陸續的理論研究都指出,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增長都有非常大的貢獻。在1986年,Henderson提出,產業集群內企業容易促成企業分工專業化,享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增長,促進區域經濟發展。10年后,Audretsch和Feldman研究指出“產業集群有利于創新,尤其是集群式創新,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改變經濟增長模式” 。最后在2001年,Anthonv.J.Venables運用Krugman新經濟地理學分析框架,從地理角度分析,研究了地理集聚對經濟績效的重要作用并指出集群促進創新與經濟增長,即產業集群能夠通過創新從而促進區域經濟實現自我加強。同年,Gary Gereffil從全球價值鏈的理論出發,認為產業集群升級是指集群內部產品、功能、工業流程和價值鏈的整體提升。
國外其他學者重點研究產業集群的有:Young. A提出的產業集群有利于分工報酬的增加。Edward Feser認為產業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Best指出產業集群的最基本動力是專業企業之間交流與合作。薩克寧森在 《地域優勢:硅谷和1218號公路地區的文化競爭》中分析硅谷的成功在于其區域文化優勢。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一)國內對于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其中最早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外國學者的理論上進行深化和探究,其中代表有:
1.新型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在2001年,王緝慈研究了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的關系,指出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企業集群,營造區域競爭環境,強化區域競爭優勢是增強國力的關鍵。
2.構建報酬遞增的微觀機制模型,在2001年,劉軍國認為產業集群降低了交易費用,促進了企業協作,形成了報酬遞增和分工不斷深化的機制。
3.產業集群具有集聚經濟和競爭優勢,在2003年,吳利學和魏后凱發現產業集群降低了其平均成本以及集群中單個企業的平均成本,使產業集群所在區域無形資產提高,對其他地區企業很有吸引力,從而促進區域的經濟增長。
4.產業集群促進分工的演進,在2006年,惠寧提出產業集群通過縱向專業化分工和橫向經濟協作,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費用,進而促進了分工的演進。
(二)近期,為了使研究更加貼近中國的經濟發展及開發區升級,更多地研究集中在產業集群升級的內在動力何在,對其如何發現、挖掘和利用。其中代表有:劉恒江提出的完善的動力機制是產業集群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魏后凱認為在產業集群的從萌芽到衰退的各個時期,政府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李建軍分析出創新系統得以維持的“四大因素”;魏守華總結出產業集群升級的相關動力要素;隋廣軍概況出產業集群生命周期演化的動力因素函數。
所以,國內外研究看出,產業集群升級對開發區的競爭力提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