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化”是20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主題之一。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正日益將人變成單向度的理性機器,人的高度物化造成了人類社會的危機。以相親節目為典型的價值導向嚴重觸犯了傳統道德底線。克服“物化”的情感價值而實現合理的交往行動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物化 支配 交往行動
一、現代社會的物化特性
“物化”作為一哲學術語,有極其廣泛的含義。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曾提到,物化是的商品拜物教。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沒有一個問題不最終追溯到商品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問題的解答不能在商品結構之謎的解答中找到。”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以后,人們已經深刻認識到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有巨大推動作用。
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物化結構越來越深人地、決定性地浸入到人的意識中,形成物化意識。這種意識停留在物化形式的直接性上,不從生成的歷史過程和總體上來理解物化的起源及揚棄,把資本主義制度視為自然的、不可改變的。一些西方學者對現代科學和技術理性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人們對科學之劍的雙刃性已有了足夠的體會,并在這個加速物化的科技社會中逐漸清醒。曾經作為爭取人性解放武器的理性在工業革命后已完全喪失了獨立性,蛻變為盲目的力量和資本社會不合理的統治手段,而作為理性的物質化身和現代工業主要基礎的科學技術不僅異化為統治階級的利益工具,還造成了批判意識的喪失,將人變成了單向度的理性機器。因此,西方學者紛紛呼吁人們起來打破科技和理性的奴役,從而實現人性的解放。科學與人類的關系就如同被創造物與創造者之間的關系,科技的力量巨大無比并且高速膨脹,它已不再是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而成為人類社會內在的核心因素,它服從人類的命令而為人類服務,并創造最大價值,但科技又是笨拙和危險的,若對其失去控制,它就會釋放出可怕的力量,毀滅創造它的人類。
二、支配與工具理性
支配即表明物化滲透到人個性的最深層,由此不僅阻止了階級斗爭,同時也阻止了所有自我解放的活動,包括階級和個人的解放活動。工具理性則是支配得以實現的構架,支配與工具理性是一對孿生概念。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延伸了對物化的解釋,把工具理性擴大為一種統治事物和人的邏輯學。
工具理性構成了物化意識結構的基礎。現今相親節目的火熱播出,很典型地體現了物質的大眾文化對人的支配。這種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而興起。由于交通和通訊的現代化,大規模的世界旅游業發展,整個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人們的品位和偏好也在變得越來越相似。大眾的需求趨于相對集中和統一,并通過適當的文化形式得以公開表達。相親節目尤其是電視相親,則很時宜地充當了傳播這些“文化”的平臺。相親女主角們從剛開始的要房要車,接著是只管負責貌美如花,一步步朝著更物質的言論推進。直到極端“寶馬女”的出現,嚴重觸擊了道德底線,終于引發了社會輿論最嚴厲的批評和譴責。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被支配”的例子又何處不是,若不出現此類極端事件的審思,恐怕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繼續效仿如此惡劣的言行。
三、交往行動的合理化
何為交往行動?交往行動,即交往行為,指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與“工具行為”相對的一種現代人的行為。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社會交流乃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抑或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具體說來,在人類主體社會交往或社會互動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實踐活動而進行的。因此,作為主體的人類在交往中形成了主體間或主體際關系并由此衍生出了主體間性或交互主體性。情感的交往更是如此。你跟人和自熱的一切關系,都必須是同你的意志的對象相符合的、你的現實的個人生活的明確表現。人的關系本質上是異化的機械人之間的關系人人都把自己的安全基于與群體的密切聯系上,沒有思想、情感或行動上的差異。雖然人人都盡量與其他人接近,但是他們仍然是完全孤獨的,他們充滿深深的不安全、焦慮及負罪的感覺,只要不能克服分離,其結果就總是如此。
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動的行為是以“理解”為目的的。人類的奮斗目標并非工具行為而是要使交往行為更合理化。而人們理想中的目標則是交往行為合理化的社會。具體就交往而言,可分為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其中合理的力量則是社會交往形式的基礎。而今,我們怎樣才能克服物化、從物化中解放出來呢?
決定性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一種主客體統一的辯證法,其決定性因素即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要從根本上超越資產階級社會的物化現實,必須把辯證的方法當做真實的歷史的方法。這種轉變要靠一個階級來完成,這個階級有能力從自己的生活基礎出發,在自己身上找到“同一的主體和客體”、“行為的主體”,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集中體現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這種意識是無產階級對其自身社會地位的認識,同時也是對社會本質的客觀認識,是對總體的真正聯系的意識。通過這種階級意識才能識破物化的假象,意識到社會發展的真正意義,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由此,我們應充分發揮我黨的執政優勢,形成辯證的階級意識,從而在實踐的交往行動中克服物化。
參考文獻:
[1]劉杰成,李翔.設計理念之變——“物化”中的高情感價值.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版),2004.2
[2][德]弗洛姆.愛的藝術[M].工人出版社
[3]李慶鈞.物化:從盧卡奇到哈貝馬斯.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