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所研究的是大學、外語專業、零起點學生的假期作業的嘗試。本文旨在對這類專業學生的知識鞏固與提高所提出的創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假期作業 大學 外語專業 零起點學生
提到作業,尤其是假期作業,人們馬上會與減負聯系起來。這是因為目前我國的小學、初中、高中等學生的平時作業已經成了負擔了,好不容易盼到假期了還要做假期作業,這不是與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對著干嗎!其實本文所研究的是大學、外語專業、零起點學生的假期作業的嘗試??吹竭@里人們會更迷惑了,怎么大學生還要留假期作業?這就是我們的新嘗試,通過嘗試我們發現對這類專業學生的知識鞏固與提高是一種創新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撰文與大家探討。
1.教學過程中的發現與困惑
我們學院2008年開始招日語專業學生。因為是小語種,很少有高中開設,所以,我們招的都是沒學過日語零起點學生。新生是九月份報到,軍訓一個月,十月份開始上課,到期末只有十四周的授課時間。要完成發音、認知、書寫這些過程至少需要六周的時間。其余的八周才進入基礎教學階段,這一學期的課程結束正好是寒假。眾所周知,寒假都逢春節,尤其是,這個假期是學生們幾年寒窗苦讀考上大學后的第一個假期,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在這個假期里是真正給自己放假了根本就不看書學習。新學期開學一上課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幾乎是又回到了入學初期的“零起點”了。這是因為外語這一專業特點所造成的。學過外語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好不容易記住的幾個單詞,幾天不讀、不看,就會把它忘得一干二凈。而寒假這樣一個六周長的假期,一點不讀、不看剛剛學會的外語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面對這一情況,我們陷入了困惑。如何有效解決?向我們提出了挑戰。
2思路與嘗試
面對上述情況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傳統的做法——留作業。這一想法看上去似乎是既簡單又奏效。然而,實際操作起來并不像想像地那么簡單。
首先,這些學生不再是小學、初、高中的學生了。他們認為自己是剛從作業里解放出來的,對作業很抵觸。這個假期又趕上春節,他們只想著玩,根本不想做作業。
其次,這些學生不像小學、初、高中的學生在家做作業時有人陪著,有不會的還有人給解答或輔導。這些都是大學生,學的是新專業,家里或身邊幾乎找不到一懂專業的人。那么有人會說,就讓他們復習學過的內容就可以啊。事實并不那么簡單。一個零起點學生第一學期所學的主要是發音和最基礎的內容,這些內容單調、枯燥、乏味。如果讓他們在沒人幫助與監督下復習,那幾乎是不可能。那么怎么辦才能得以解決呢?留作業,但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作業。我們留的是現代的作業,并做了如下的幾點嘗試。
(1)利用身邊的物品來學習、記憶新單詞以達到復習的目的。我們做的嘗試是:把幾乎所有家電的名稱;日用品名稱;常用家具名稱;平時常食用的蔬菜、水果、食品的名稱都在放假前教會他們并要求他們把這些單詞都按不同的大小打印出來貼在家中相對應的家電、家具或日用品上。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或復習這些單詞了。尤其,當家人或客人看到這一奇異現象時都不禁會問這是怎么回事?他們都會別無選擇地告訴對方,這是日語應該怎么叫。甚至還會把更多的其他所會的日語名稱都告訴對方。在這種不用強迫,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他們既復習了所學的內容,又學習記憶了新單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現代化設備,寓教于樂。這方面我們是這樣嘗試的?,F在的學生幾乎都有電腦,沒電腦的也有MP3、MP4等等。我們就在放假前給每個學生下載或復制幾部日語原版的影視資料,有動漫也有影視劇。要求學生回去后,每周看一個,并要記住該影視劇里最常出現的幾個詞。還要根據你所看懂、聽懂或理解的內容用漢語把它記錄下來,到返校時與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比,檢測一下你到底學會了多少,聽懂、看懂了多少。
(3)利用特殊的時、日有針對的讓他們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如上所述,寒假正逢中國的春節,正月十五又是中國的元宵節,二月十四日又是西方的情人節。這些時、日,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是很大的,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們在這些時、日到來時,上網查詢出兩國文化都有哪些相同之處,還存在著哪些差異。這一作業不僅使學生復習了日語更使學生增長了了解日本的知識,使學生有了新收獲。
3.結束語
通過這些作業,學生們返校后我們發現他們不僅沒把所學的基礎知識忘掉,還學到了不少的新知識,可見作業未必都是“負擔”,有時更是自主學習的好方法。不妨也可以嘗試一下,也給我們一點借鑒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