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隱私,是指主體于個人生活或網絡生活中產生的,不愿通過網絡的傳播方式公開或讓人入侵知曉的個人信息。本文分析了生活中侵犯網絡隱私的主要形式,著重分析對人肉搜索、UCLOO等侵犯網絡隱私行為的控制,并對網絡實名制等控制方法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網絡隱私 侵權 控制
一、網絡隱私侵權的主要形式
(一)非法收集個人隱私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各種各樣的個人隱私信息也越來越有收集價值,信息儼然已成為一種商品,有人需求即有人供應,個人隱私信息的收集也成了某些利益體的專項工作。
這些專業的搜人網站,從別的招聘網站或其他需要填寫個人信息的網站中,大量非法收集他人信息,再供廣大的網名搜索使用。而這種收集行為,是沒有得到權利人授權的非法收集,是對網絡隱私權的侵犯。
(二)惡意披露網絡隱私
惡意披露網絡隱私,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侵犯網絡隱私權的形式之一。2007年轟動一時的死亡博客事件,就是惡意披露網絡隱私的一個實例。姜巖在跳樓自殺前,在自己的死亡博客中,公布了丈夫出軌的事實與第三者的照片,并指責丈夫的不軌行為是導致自己自殺的直接原因。從此,姜巖的死也同時伴隨產生了另外兩個人雞犬不寧的生活。眾多一腔憤慨、嫉惡如仇的網友,針對死亡博客提供的信息,開展了一場“全民的人肉搜索”行動,將姜巖的丈夫王某及第三者的信息披露無遺,兩人不僅丟了工作,生活也無法繼續。雖然死者已矣,但這種惡意披露行為也不得不令人深思,這一披露行為中,網友們發揮的重要作用也值得推敲和商榷。
二、人肉搜索、UCLOO與網絡隱私侵權
(一)人肉搜索——變個人隱私為團體利益追逐
“人肉搜索”一詞產生于2007年,第一次出現是在流氓兔集團旗下的“網趣”網站,2007年6月,張庾玄成為人肉搜索的第一熱門對象,接踵而來的張如、蘋果妹、cosplay、猥瑣男等沒有真實身份的網絡名人,成為首批人肉搜索“熱門”人物。人肉搜索的本質是變個人隱私為團體利益追逐。人肉搜索的對象是某個人或某件事的相關信息,通過一人的提問,發動知情或不知情的多數網民。而許多“熱心”網民,也因內心的正義與嫉惡如仇的憤慨,而毫無顧忌地公開他人隱私。
(二)人肉搜索——到底是信息互助還是隱私暴力
很多人說,人肉搜索是新網絡時代創新出來的信息互助方式。但是,不容忽略的問題是:是誰賦予它這樣一個權利,即公開別人的隱私來幫助信息提供者本人不愿透露的對象?這樣的幫助,是否有好心辦壞事之嫌疑?這樣的幫助,該不該提倡?
很多時候,人肉搜索被廣泛運用在對壞勢力的追蹤上,用來公開人們希望抨擊者的個人信息,最終達到打擊該“不道德之人”的目的,實現一種超法律的懲罰。應當說,這無疑是一種法外暴力,一種隱私暴力。所以,在更多的時候,當人肉搜索被不當使用時,它更是以一種隱私暴力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三)UCLOO——偷走個人隱私
從UCLOO的初衷看,目的并不是要挖掘他人的隱私,然而,它實現目的的途徑,又的確侵犯了多數人的隱私權。不論是從其他網站轉帖,還是從別的網站收入,在UCLOO與提供信息的網站之間,已經形成一種買賣傳播他人隱私信息的關系。盡管,UCLOO也給它的搜索引擎,設定了一個非常溫馨且人性化的目的,但是,其手段的合法性,確實值得公眾提出強烈的質疑。
可見,不論是“人肉搜索”,還是UCLOO搜人引擎,都掩蓋不了其侵犯網絡隱私權的本質。盡管UCLOO搜人引擎給出了近乎合理的設立初衷,但其網羅眾多私人信息,整理成為一個類似百度般強大的搜人引擎,其行為本身已是一種隱私侵權。
三、網絡實名制對隱私侵權的限制嘗試
(一)網絡實名制與其侵權控制手段假定
網絡實名制,顧名思義,就是要對每一個網絡用戶采取實名使用制度,任何用戶使用網絡服務,都要對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進行核實。實行網絡實名制之后,所有博客、BBS、電子交易、網站評論都可以追根溯源,從源頭的控制來凈化網絡環境。韓國已經首當其沖地實行了該制度。在中國,這個問題仍在激烈的討論之中。2006年10月,中國互聯網協會曾試圖通過研討會的方式,討論在中國實行博客實名制的可行性。但是,會議上有多名成員缺席,這一局部領域的實名制設想,遭遇到了強大的阻力。
筆者認為,在中國當前的網絡環境下,要全面推行網絡實名制,并把它作為網絡隱私侵權的控制手段,是不現實的。
(二)網絡實名制的積極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張專屬于自己的ID card,這可以方便彼此之間的識別,也更有利于規制和監督個體的行為。而在網絡中推行實名制,無疑是將現實生活中的這個獨一無二的“印章”,延伸到網絡世界中,網絡將不再虛擬,它將成為每一個真實的人編織成的一張網,在這張網里,任何一個行為都可以追本溯源到每一個真實的個體。這樣一來,堆積成山的惡意評論可以大量削減。因為,在實名制的制度下,理性的人都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和言語負責,因而,網絡實名制是有積極效應的。
(三)網絡實名制的消極效應
因為一些網絡暴力和網絡不規范行為,而全面推行網絡實名制,似乎有因噎廢食之嫌。此外,是否采取了實名制,就能有效的保護網絡隱私權?實名制之后,由誰來監督人們提供的姓名、身份證號這些識別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在現實生活中,能制造假身份證、假學歷,在網絡中,就更輕而易舉了,一旦人們采用了這樣一種方式來應對實名制,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將更加嚴重。
筆者認為,提高網民的整體素質,比一味的采取強制措施要強,也就是說,網絡實名制的立法嘗試是有益的,但是,試圖把網絡隱私侵權的責任或者重任,交給網絡實名制是不太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