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機械制造企業蒙受重大沖擊。嚴格控制產品成本,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措施。本文將分析當下中國機械制造業面臨的挑戰,并從產品生命周期角度分析成本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 機械制造業 生命周期 成本管理
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外需疲軟和中國經濟轉型導致的基礎設施建設放緩,給中國機械制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盡管政府和相關企業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應對,但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面臨著嚴峻挑戰。
一、后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機械制造業面臨的挑戰
1.宏觀環境變化
一是來自外需不足、人民幣升值、貿易壁壘以及匯率上升等的外部不利影響。全球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國際上對人民幣施加升值壓力加大、對我國出口產品頻繁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匯率不斷升值,都給中國出口帶來了一定影響,機械制造產品出口短時期內很難恢復到危機之前的水平。
二是支撐工業消費和投資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產能過剩、資源環境制約嚴重。在外需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對機械制造業起主要拉動作用的投資和消費增長,很大程度上依靠政策的支撐,但目前政府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正逐步減弱,民間投資在一些領域還面臨準入困難。
2.微觀企業層面的缺陷
一是缺乏研產品創新能力,議價能力缺失。全球制造業市場中,研發、設計等高附加值領域在美歐手里中國企業大都處于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低端,而下游卻是強大而挑剔的消費者,來自上游的成本壓力不能轉嫁給下游,企業獲取利潤困難。
二是生產計劃控制模式落后。尚未實施ERP的機械制造企業幾乎100%采用臺套計劃的方式,以產品最長生產周期作為產品各種物料的采購提前期和生產提前期。過分夸大的提前期造成了庫存和在制品儲備高,是流動資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
三是人工管理帶來成本管理的低效率。制造業產、供、銷、人、財、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之間存在大量信息交換,人工管理使得信息分散、不及時、不共享,大大影響管理決策。最后,成本控制還停留在成本核算上,且由于信息不及時,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時、不準確,缺乏參考價值,更談不上成本控制。
3.企業融資難度大
一是資金成本過高可能帶來現金流斷缺。盡管近期貨幣政策有所放松,但新釋放的貸款能否投入到機械制造領域尚無定論,且部分銀行已將相關造船、勘探設計等行業列入高風險行業,企業融資更是“雪上加霜”。
二是應收賬款賒銷期限過長引發的現金流短缺的危機。目前,國內外市場需求萎縮,機械制造業面臨著營業收入下滑、盈利能力下降的困難。制造業是高杠桿行業,收入減少勢必引起利潤大幅減少。
二、后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機械制造業采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創新性
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嚴峻局勢,使企業收入增長受到嚴重影響,“節流”在當前環境下顯得更為符合現實需要。
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反映了基于全過程成本核算的理念,關注產品自研究與開發階段、設計、生產、銷售到客戶服務的全過程成本,這一全新的管理方式,將成本控制全面深入到產品生產的各環節,能夠幫助中國企業渡過難關。
三、后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制造業的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策略
1.上游成本管理
研發階段在產品生命周期中最重要,此階段將鎖定產品全周期60%- 80%的成本。因此,在研發階段,機械制造業應對高成本活動重新布置,將其安排在開展成本更低的地理區域;簡化高成本價值活動的經營和運作,要提高產品配套裝備率;簡化不必要產品設計,使產品的生產更加具有經濟性。同時要建立起現代管理系統,實現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從而降低制造成本。
2.中游成本管理
對于制造業來說,原材料成本占很大比重,降低采購成本勢在必行。接到采購計劃后,采購部門首先要積極主動地核對庫存,其次要采用招標比價或多方詢價等方式,再次,對于庫動存中積壓的物資,應積極主動地進行清理,能出售的出售,采取多種措施盤活存貨,加速企業資金周轉。同時,企業應加強預算管理以控制費用。從費用預算入手,由分廠領導直接組織編制完整、符合實際的全面費用預算,各成本費用發生點直接參與,對每一項費用都要仔細推敲,提出詳細的費用支出依據,量價齊全。預算執行情況要建立相應的考核,做到精細化管理。
3.下游管理成本
企業在制定營銷計劃時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過度的營銷支出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負擔。盡管機械制造業是高杠桿行業,擴大銷售會帶來利潤增加,但是盲目延長賒銷期限、降低賒銷信用限制、增加賒銷額度,勢必造成壞賬準備的大量增加,暗藏危機。在維護過程中,應對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然后開展反饋控制,為研發階段提供改進建議和支持,從根源上降低維護階段的成本。
參考文獻:
[1] 李岱蓉.淺析機械制造業的成本管理[J].產業經濟,2011.1
[2] 喬如蓮.金融危機環境下企業加強成本管理策略分析[J].當代經濟,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