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在大學生中十分盛行,已是很多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積極面對自媒體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帶來的影響。如何有效利用自媒體這一新載體、新平臺的優勢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克服傳統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挑戰。
關鍵詞:自媒體 大學生 理想信念教育 載體
基金項目:2011年浙江傳媒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科研課題,自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及其對策(編號:KYKT1704003)
以微博、播客等為代表的自媒體(We Media)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了自媒體時代,自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信息發布平臺,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信息源,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介渠道,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感受來發布信息或表達觀點,“我們即是媒體”的觀念深入人心。
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給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一方面,當前理想信念教育的特點難以適應自媒體語境。傳統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被動性、單向性、滯后性、一元化的特點,與自媒體自主性、交互性、即時性和多元化的特性相矛盾。另一方面,自媒體也可以作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很好的新載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占領的新領域,如何利用好自媒體這一新載體,更好地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是一個重要課題。而本文旨在研究自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困境及其對策,為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一種新載體、途徑和思路。
一、自媒體的特點及其備受大學生歡迎的原因分析
以微博為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2年1月),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量暴增,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從2010年的6311萬迅速增長到2.5億,較上一年增長了296.0%,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從13.8%提升到48.7%。手機微博的應用也成為亮點,手機網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上升至了38.5%。《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表明,年輕、高學歷的人群是微博的核心用戶群體,其中大學專科或以上學歷的比例為81.7%。另外,相關的抽樣調查表明,在校大學生中,使用微博的比例為75%,所占比例較大,微博已經成為很多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4年7月丹吉爾默的專著《自媒體:草根新聞,源于大眾,為了大眾》(“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很好地闡述了自媒體的特點。從技術特性和用戶特性來看自媒體具有大眾化的特點,操作上簡單易行,不需要專業技術知識,能夠快速掌握其使用方法,且不需要你投入任何成本,與大學生怕繁瑣和低成本的生活方式相吻合。從使用特性來看自媒體具有自主性的特點,用戶可以隨自己的心情記錄自己的生活,可以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媒體、人物、事件、話題,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自媒體成為了大學生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與大學生追求自由與個性、向往無拘無束的特點想契合。從傳播特性來看自媒體具有即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傳播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隨時可以經營自己的“媒體”,受眾也可以迅速地對傳播的信息進行反應,進行評論、轉載等操作,其及時性和交互性與大學生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喜歡受人關注的心態相吻合。從信息來源上看具有多元化的特性,自媒體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所有領域,文化、軍事、經濟、旅游、生活等各個方面都能找到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傳播的信息量非常大。發布信息的人員可以來自各行各業,可以代表不同的利益群體,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與大學生渴望與各式各樣的人群交流,渴望接觸現實社會的特點相吻合。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過渡時期,在生理發育接近成熟的同時,心理上也經歷著急劇的變化,大學生的情緒內容趨向于深刻和豐富。從整體而言,大學生開放、熱情,充滿著朝氣和激情,情感體驗更加豐富、細膩、深刻,自我意識增強,渴望得到尊重與信任,同時對社會現實具有強烈的評判性,可以說他們有較強的時代烙印。自媒體呈現的大眾化、自主性、交互性、即時性和多元化的特性與大學生求新、求變、求快、求樂的生活方式,與求友、求愛、求理解、求尊重的心理需求,與追求自由與個性的精神相契合,這也是自媒體在大學生中如此盛行的根本原因。
二、自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與尷尬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媒介素養不高
在自媒體語境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媒介素養,不僅要有良好的道德、政治素質及理論水平,還要有良好的網絡信息處理能力。能夠很好地利用網絡與大學生進行溝通,特別是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聚集地和網絡上出現的新事物。當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觀念落伍,對大學生生活中出現的新事物(比如自媒體)不了解或不感興趣,甚至反感,視為洪水猛獸。由于自身的媒介素養差,不能有效地利用網絡手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2.當前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被動性難以適應自媒體語境
在自媒體語境中,能夠自主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在自己的“地盤”上可以隨意地寫,隨意地說,隨意地表演,可以“自話自說”、“憤世嫉俗”或者“搖旗吶喊”,心理上沒有任何束縛。更易展示真實的自我,不需要刻意的展現好的一面,隱藏自身出現的問題。而當前很多理想信念教育仍以傳統的“機械說教”“我說你聽”為主,模式老舊,不能適應當前的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大學環境。大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缺少主動的參與,話語權非常小,容易出先“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理想信念教育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不能真正的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當前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單向性難以適應自媒體語境
在自媒體語境中,能夠迅速地將信息傳播到受眾中,受眾也可以迅速地對信息傳播的效果進行反饋,與傳統媒體一對多的線性傳播模式不同,自媒體的網狀傳播方式可以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交互傳播,其交互性的強大是任何傳統方式望塵莫及的。而傳統理想信念教育的往往只有一對多的單向輸出,缺少高效的反饋和互動機制。在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也缺乏平等、有效的溝通的橋梁。學生未必認同或者理解教育者的觀點、方法,也不會提問或者反駁,只是麻木的受教。學生之間出現理想信念沖突也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探討。
4.當前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滯后性適應自媒體語境
在自媒體語境中,能夠迅速地將信息傳播到受眾中,受眾也可以迅速地對信息傳播的效果進行反饋。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發布個人生活狀態,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及對人生的感悟。而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滯后性,學生思想出現問題后,不一定能及時找到合適的傾訴和探討對象,導致消極思想逐漸積累,影響大學生健康的成長,很多時候是爆發問題才有所察覺。
5.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元化難以適應自媒體語境
在自媒體語境中,有很好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它的突出價值在于對個體價值取向的尊重, 更多地體現為多元化,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各個階層、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的人群,并與之進行交流溝通。而當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發出的是社會的主流聲音,代表的是社會輿論的發展方向,目的在于將個體的多元的價值取向引導到一個統一的方向上來, 更多地體現為一元化。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模式重構和路徑探析
事實證明,當一種新事物出現時,越早了解它、掌握它,就越能處于主動地位,對于自媒體也是一樣。雖然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動性、單向性、滯后性、一元化的特點與自媒體自主性、交互性、即時性和多元化的特性相矛盾。但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我們同樣可以而且應該利用自媒體的優勢,使其作為思想政治的新載體,建立一個能與外界保持良性互動的高校思想政治自媒體基地,打造一個低成本高效益,大范圍多維度,開放化、個性化的傳播平臺。通過隨時隨地更新、豐富內容,吸引大學生主動來學習,參與社會話題討論,改變過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相對脫節的情況。
1.通過自主學習與集中培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養,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自媒體基地管理團隊。人的素質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特別要主動去了解和掌握網絡上出現的自媒體等新事物,認真研究他們對大學生生活、學習和思想的影響,進而掌握當代大學生的生活規律和心理特點。另外,對信息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自媒體傳播具有非線性地特點,信息量極大,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夠快速合理地應對突發性和動態性的問題,具有比大學生更高的信息處理能力。
2.利用自媒體,改進思想政治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的實效性。傳統的思想政治主要是“灌輸式”、“填充式”的集中學習。老師與學生之間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難以實現平等輕松的對話和互動,易引起大學生的反感,出現“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現象。利用自媒體形式精簡,功能強大,支持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自主性強的特點,建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自媒體教育基地,可以降低大學生的抵觸情緒,在大學生周圍充滿了自媒體碎片化的信息,把思想政治融入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中,拉近師生距離,提高師生交流互動的積極性,從而增強思想政治的實效性。
3.利用自媒體,改進思想政治的傳播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的時效性。傳統思想政治工作者對信息源的控制優勢已基本喪失,需改變以往通過攔截不良信息,防止學習接觸不良思想的做法,應通過建立思想政治自媒體基地,引導大學生關注健康、積極的信息,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理念。利用自媒體的即時性,隨時隨地在自媒體發布觀點、轉載信息,上傳視頻,建立網絡社區等方式,適時地加入信息評論和話題討論,發揮對信息的處理、評價和導向作用,實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的輿論引導。
4.利用自媒體,擴展思想政治的維度,加大思想政治的覆蓋面。傳統思想政治主要以班級或專業為基本單元,覆蓋面小,影響力有限,建立自媒體教育基地,通過病毒式的傳播,將信息的傳遞速度和規模無限的放大,可以迅速在全校范圍甚至一定的地區制造影響,能夠打破現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條塊分割的局面,可以構建起一個強關系和弱關系并存的網絡,從而同時滿足了其多層次的教育需求。并且自媒體的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的挑起或參與話題,具有長時間的延續性,極大地擴大了思想政治的維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然會出現更多的新載體,目前自媒體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實際應用并不多見,本文提出了來通過建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自媒體基地來擴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希望能給關注自媒體在教育中應用的實踐者與研究者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蘇克軍,趙彬.我們即是媒體[J].讀書,2007年3期
[2]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
[3]李梅,孫麗娜.當代大學生使用微博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科教導刊,2011年1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