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不“學會”而且“會學”,“會研究”、“會創造”,提出了“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并對其理論建構、基本內容、具體操作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主體參與 小學數學 教材教法 教學模式
一、“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
1.弗賴登塔爾的再創造教學理論
弗賴登塔爾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他認為數學學習主要是 “數學化”。按照他的觀點,這個“化”的過程必須是由學習者自己主動去完成,而不是任何外界所強加的。“主體參與”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讓所有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給所有學生以充分表現智慧與才能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
2.現代教學價值體系論
現代教學價值體系論認為,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形成良好品格和掌握科學合理的方法是現代教學的基本價值。即教學具有知識價值、能力價值、品格價值和方法價值。這些基本價值的實現應是學生主體的需要。而教師則要在教學活動中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
3.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觀
人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在合適的條件下,每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現、豐富知識與經驗的潛能和愿望是能夠釋放出來的。“主體參與”型小學數學教材教法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建立在學生求知欲的天性上,給學生提供一種愉快的環境氣氛,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使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有效地統一起來,使他們的興趣、愛好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4.“給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觀
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知識。“主體參與”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多種器官協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創設了一種促進學習的氛圍,使學生知道如何學習,并對教學過程適當調控。"
二、基本內容
“主體參與”型小學數學課教學模式是運用課堂教學結構理論,構造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學科教學特點與規律,以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前提,以創造性思維訓練激活思維、發展元認知能力為重點,以堅持雙主體二元互補為原則,實現以學生愛學、會學、善學,發揮學生主體潛能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
“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師的主體引導、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的參與水平達到最佳狀態。其中“主體引導”的核心思想是以教師為主導,利用各種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讓學生在參與中得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參與。只有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主動去追求,主動去獲得,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才能進入最優化的境界,并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和提高。
“主體參與”是一種觀念,又是一種操作行為。落實在教學上就是一種學生活動的實現過程。“參與意識”是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參與教學活動的自覺意識。這里包括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安排的一些顯性活動,如研究性學習、討論問題等。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隱性思維活動。“參與水平”是指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思維水平。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現了學生的參與水平。
三、具體操作
1.閱讀教材,這一環節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完成。旨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為使閱讀成為一種有興趣的活動,在閱讀前教師要編擬一組思考題,問題的設計要切中知識的重點、學生認識的盲點、理解的難點,既不令人費解又不要過于淺顯。
2.相互交流,主動參與。這一環節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在每節課的開始,教師根據自學提綱提出問題,讓學生到講臺上以教師的角色談自己的見解和疑點,并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相互解答,相互評價。
3.精講要點,掌握知識。這一環節是教師針對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在認識上帶有普遍性的偏差、誤區的問題進行講評。強調重點,揭示知識結構網絡,總結學生的學習方法。提出指導性建議,調控學習。并介紹與之相關的一些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讓學生去進行探索和研究,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4.做好小結,學以致用。這一環節處理得好能起到梳理概括、強化記憶、培養能力、訓練思維、提煉升華的作用。為此教師要精心組織以完成學生“畫成整圓”的心愿,使所學的知識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并能運用它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相關問題。這一環節要注意學生的自主參與,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去講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和自己的收獲。然后教師提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問題,讓學生去解決。
四、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努力做到,凡學生看得懂的讓學生去看、讓學生去講,凡是學生想得出來的,讓學生去想,教師不啟發。
2.要注意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示范可分為教學技能示范和教學方法示范。教師要通過身教來影響學生,只有教師言傳的明確信息和身教的隱含信息和諧統一,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求新求異。當學生提出不同見解時,教師要給以客觀的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求新求異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曉文.http://www.51lunwen.com/"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