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杭州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文化產業發達,一直是我國藝術品經營業的重鎮。近年來,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也都意識到了藝術品經營業的重要性。2005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將藝術品經營業列為重點產業,要求加大扶持力度。2006年11月,《杭州市文化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將藝術經營品業列為優先發展的五大文化產業之一,要求“力爭涌現2-3家藝術品經營著名品牌,形成1-2個藝術品集中經營區,成為全國金石書畫交流中心?!?008年1月,《關于打造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的若干意見》提出,“把杭州打造成為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藝術品創作和交易中心”。2009年5月,《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5年)》將藝術品業列為杭州市重點發展的八大文化創意產業之一,并提出把杭州建成“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的戰略發展目標。
藝術品拍賣業是藝術品二級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了解杭州藝術品拍賣業的基本狀況,我們對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浙江浙商拍賣有限公司、浙江皓翰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浙江錢塘拍賣有限公司、浙江中財拍賣行有限公司、浙江佳寶拍賣有限公司等14家杭州規模較大的拍賣公司進行了調查研究,并且同中國藝術品拍賣業的整體狀況進行了比較分析。
一、杭州藝術品拍賣業的現狀
1992年成立的上海朵云軒拍賣有限公司,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內地的第一家藝術品拍賣公司。事實上,杭州藝術品拍賣業的歷史與上海比肩。早在1993年,杭州就舉辦了“西湖當代中國書畫精品拍賣會”。盡管當年只有57件拍品上拍,總成交額僅為20.55萬元,這次拍賣會卻敲響了杭州藝術品拍賣的“第一槌”。不過,在此后的10年多時間里,杭州藝術品拍賣業始終非常蕭條,幾乎所有的拍賣公司都以“無底價拍賣”的方式維持著生計,大多數拍賣公司全年的總成交額也只有幾十萬元。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2年,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開始逐漸升溫,才大有改觀。杭州藝術品拍賣業開始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迅猛發展。當然,這種幾乎是“一年一個臺階”的發展速度并非杭州藝術品拍賣業所特有的“杭州速度”。事實上,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日漸火暴,中國藝術品拍賣業的整體形勢也是非常類似的??偟膩砜?,杭州藝術品拍賣業的市場集中度非常高。早在2006年,西泠拍賣、皓翰拍賣和中財拍賣的總成交額就都突破了“億元”大關,分別為44244.59萬元、12609.06萬元和10522.23萬元。這三家拍賣公司的總成交額就達到了67375.88萬元,占到了當年杭州藝術品拍賣業總成交額的78.07%,而僅僅西泠拍賣一家就占據了“半壁江山”。 這樣的市場集中度,無論是以美國學者貝恩(Bain),還是以日本學者植草益對市場結構的判斷標準來看,都無疑屬于“極高寡占型”。
二、西泠拍賣公司的運營狀況
西泠拍賣的跨越式發展尤其引人注目。西泠拍賣在2004年12月正式成立之后,用了長達半年多的時間精心籌備首屆春季拍賣會。2005年7月2日至7月3日,“西泠印社首屆春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在浙江世界貿易中心舉行。包括“中國古代書畫”、“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中國近現代十位大師作品”、“海派書畫”和“金箋扇面書畫”在內的五個專場一共推出了1236件拍品,其中的1183件都順利易主。平均成交率高達95.7%,總成交額也高達1.86億元(含傭金),實現了“開門紅”。西泠印社的品牌效應和每一槌都過“億元”的佳績,讓西泠拍賣僅用了短短3年的時間,就成為了中國南方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標和領頭羊。在中國藝術品拍賣界,“北看嘉德,南看西泠”的說法也逐漸成為了業內的共識。在西泠拍賣的帶動下,杭州藝術品拍賣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北京、上海等地的買家開始專程趕往杭州競拍,杭州藝術品拍賣業的輻射力逐漸向全國擴大。杭州大有成為國內繼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個藝術品拍賣中心之勢。
雖然杭州擁有中國美術學院和西泠印社等名校名社資源,杭州藝術品業的龍頭——異軍突起的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也有“江南第一拍”之譽,但橫向比較來看,作為引領中國南方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標和領頭羊,杭州藝術品業的龍頭企業西泠拍賣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勢卻并不十分明顯(見圖1、圖2和圖3)。
總的來看,盡管西泠拍賣自成立以來的整體表現頗為不俗,然而,其良好的業績其實只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繁榮的具體體現,同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等業內著名拍賣公司相比,西泠拍賣的差距依然不小。例如,西泠拍賣在2007年的總成交額年增長率為-23.62%,而當年全國藝術品拍賣行業的總成交額年增長率為39.63%,二者相差63.25%;又如,西泠拍賣在2010年的總成交額年增長率高達130.72%,但當年全國藝術品拍賣行業的總成交額年增長率為154.55%。這就是說,當中國藝術品市場不景氣時,西泠拍賣的業績波動明顯,甚至呈負增長,遜色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當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很景氣時,西泠拍賣的業績增長幅度卻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由此可見,與全國藝術品拍賣行業的整體狀況相比,杭州市引以為傲的藝術品龍頭企業的優勢并不明顯,而且同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國內標桿企業的優勢還在進一步拉大。換句話說,如果杭州完全依靠傳統的藝術品交易模式,很難推動杭州藝術品業大發展大繁榮。
三、杭州:如何成為“第三個中心”?
正如西泠拍賣總經理陸鏡清所說:“杭州的藝術品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更何況,中國傳統繪畫的根兒一直都在南方,諸多有利的條件使杭州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藝術品拍賣的中心?!笔聦嵣?,杭州藝術品拍賣業的迅速發展,就有其自身的經濟背景和文化淵源。盡管杭州藝術品拍賣業長期處于蕭條狀態,然而,以實力雄厚的浙商為主的收藏群體早就在北京、上海、香港,以及海外的藝術品拍賣會上重拳出擊,成為各大拍賣公司爭搶的“VIP”客戶。據浙江省文化文物管理辦公室稽查隊副隊長盧炳均介紹:“僅慈溪和寧波兩地,藝術品投資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家便就有二三十位?!?006年11月,世界拍賣業巨頭英國佳士得(Christie’s)的香港秋季拍賣會預展地點,首次在北京、上海之外,增加了杭州。這一方面標志著杭州的藝術品拍賣業中心地位的進一步鞏固,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拍賣公司之間的競爭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概念。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Drucker)曾經指出:“在一日千里的結構性調整浪潮中,能夠幸免于難的只有那些以變革為己任的領導者。”從某種意義上講,杭州能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內第三個藝術品拍賣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以西泠拍賣為代表的幾大拍賣公司,究竟能不能積極創新,適應變革,規避風險,應對挑戰,在跨越傳統地理概念的拍賣公司的競爭中成為變革的領導者。遺憾的是,杭州的拍賣公司在主動適應變革,大膽進行創新方面,確實遠遠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同行。杭州的拍賣公司能不能在新一輪的變革中,成為名副其實的以變革為己任的行業領導者,將是決定杭州藝術品拍賣業前景的重要因素,也是杭州能否成為拍賣業第三個中心的關鍵。
作者簡介:
馬健,浙江傳媒學院管理學院文化產業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