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學文本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考察文本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其研究主體轉向讀者的解讀因素的今天,考察文本解讀與社會觀念的滲入問題對現代文學欣賞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本解讀 社會觀念 時代精神
1.文本解讀與社會觀念內涵闡釋
1.1 文本解讀的內涵闡釋
所謂的文本解讀,顧名思義,就是讀者能夠通過話語構成的文本中介來達到鑒賞或理解作品意義、作家創作意圖的過程,這是一個復雜的認識和心理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可以也稱作文學鑒賞或文學接受活動。廣義的文本解讀包括一般性閱讀、細讀和解讀三個過程。
1.2 社會觀念的內涵闡釋
所謂社會觀念,簡言之,就是人的意識的一種觀念化、模式化。具體說來,它是自發產生的,基本沒有經過理論的定性而形成的一定社會心理或觀念體系,能夠在一個特定民族、時代、階級和社會群體中廣為流傳的精神狀態,不僅表現為一定社會群體意志、愿望、情緒等,還表現為一定的風尚、習俗等等因素,較之高度概括的意識形態,能夠比較敏銳的反映社會現實,某種意義上可看成是一種時代精神、時代風尚。
2.社會觀念對文本解讀的滲入原因
對于同一部文本學作品,不同的讀者會產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理解,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2.1社會觀念特性因素
首先,在高層次上,社會觀念具有意識形態性。社會觀念作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意識形態性,這是被前人所證明了的。而意識形態與文本解讀又是有密切關系的。
其次,在低層次上,社會觀念具有時代性。它較之高層次的意識形態,又是經驗性的、低層次的,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較靈敏的反映社會現實的時代意識,它本身反映的就是某個特定民族、時代、階級和群體所廣為流傳的時代精神,能夠直接反映社會群體的精神狀態,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同時,還是一定風俗民情的概括。
2.2 文學文本特性因素
社會觀念之所以能容易的影響到讀者的文本解讀,僅考察社會觀念因素是不夠的,就文本解讀的本質而言,文本解讀是對文學文本的反映和再現,文學文本也是讀者解讀主體,那么,文學文本自身的特性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文學文本具有內蘊性。文本是由一系列呈線性組合的語句呈現于解讀者面前的,這個語言整體所刻畫的形象,抒發的情感,都是由語言符號的特殊組合得以傳達。而語言具有間接性,多義、朦朧、含蓄蘊藉,并不能盡如人意地把別人的經驗完全的表現出來,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盡相同。
其次,文學文本就具有意識形態性。文本的形成借助的是在作家親身的生活實踐積累起來的表象記憶和情緒記憶,融合著作家的感情、思想和一定的意識觀念以及生動的感性材料。只有當作家把兩者融合在一起,并運用自己的想象、聯想等,才能創造出好的文學作品來。
2.3 讀者因素
文本解讀的主體是讀者,社會觀念影響的主體也是社會中的人,那么,就不得不考慮讀者因素。讀者首先是社會中的人,社會觀念作為反映一定時代、一定群體的意志、愿望、情緒等精神狀態及其風尚、習俗的因素,影響讀者的方方面面,必然會影響讀者的思想意識。加之,社會觀念比較接近社會生活,影響更直接。因此,在讀者的文本解讀中也就會必然受其影響。
3.社會觀念對文本解讀的滲入表現
社會觀念包括社會群體的意志、愿望、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文化觀念等,這些對文本解讀都會產生影響。
3.1 影響解讀者對文本意蘊的需求
第一,時代精神會影響讀者對文本意蘊的需求。文學不能不是某一種思想傾向的體現者,即文學與生活的關系不僅是反映、體現關系而更應當是某種特定聲音的表達者,體現出一定的時代要求,文學必須與現實條件相聯系,才能更具其生命力。每一時代的作品的出現都是如此,時代精神不同,讀者對文本意蘊的需求也不同。
第二,風俗民情會影響讀者對文本意蘊的需求。一定地域的讀者會受地域風俗民情的影響,也會要求產生反映一定民情的文學作品。因此,一定地域的風俗民情能夠影響讀者對文本意蘊的需求。如賈平凹對陜西風俗民情的了解,商州作品系列的出現,便是那個時代、地域的倫理道德觀念、民族風俗的反映,也是那一地域人們期待視閾需要的產物。
3.2 影響解讀者的文本理解
第一,時代精神對文本理解的影響。在不同的時代精神影響下,讀者的思想受其影響在文本解讀中也會對文本意蘊產生不同的理解。
第二,不同文化觀念對文本理解的影響。在中外,由于社會文化觀念的不同,對同一文本,解讀者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里,具體以對文本形象理解的影響和對文本主題理解的影響為例。不同文化觀念對文本形象理解的影響。
4.對當代讀者文本解讀的現實意義
在當代,隨著主流意識形態的消解,人們更加注重自身主體性,在文本理論上,也越來越注重讀者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社會觀念作為其思想意識的影響因素之一對其解讀文學作品產生影響是必然的。首先,在探究文學作品的意蘊時,讀者會注重關注社會觀念等意識形態因素對文本的影響,不會輕易地下結論。其次,讀者在解讀文本時會注重隨著文學觀念亦即人們的社會觀念的更新趨勢,來理解文學文本的意蘊內涵,探究文學的本質和規律,使作品意蘊闡釋既接近作品原意又使其具有一定的當下性。因此,研究這一問題對推動文學的不斷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