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圖書館建設過程中會與著作權人產生經濟利益上的沖突,權利義務的不合理配置和法律責任的不平衡到導致數字圖書館的發展陷入尷尬境地;社會公眾在信息獲取上往往處于劣勢地位,信息獲取這一基本人權和受教育權不能充分保障。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著作權 利益沖突 利益平衡
一、數字圖書館與著作權人的利益沖突
(一)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侵權問題
目前全國每年出版10萬多種圖書、1萬種期刊,涉及的著作權多達數千萬人,而使用者即使只與10萬著作權人達成授權許可使用協議,在實際投入運行之前至少就要付出成本3000多萬元。這些巨額成本,對數字圖書館來說,根本無法接受。從司法實踐中來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并不順利。“中國數字圖書館”傳播陳興良作品著作權侵權糾紛案;“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傳播鄭成思作品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等案件判決,被告紛紛敗訴,這不存在爭議,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樣的結果是否對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起到規范和引導作用?是不是把它推到了訴訟深淵?
(二)數字圖書館與著作權人經濟和法律權利上的沖突
在法律權利設定沖突中,《著作權法》順應時代需求擴張了著作權人的權能,傳統版權授權通道變得更為狹窄,又未能及時擴張數字圖書館這類新興多媒體技術傳播的權利,從而導致兩者利益上的失衡。再者,法定許可制度未能順應發展趨勢。現在的法定許可例外規定制度混亂,法定許可目的就是限制著作權人,鼓勵作品的傳播,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考慮,但是如果數字圖書館通過法定許可的方式來使用作品,那么是否有必要給著作權人拒絕或抗辯的權利,可以通過自己的意思表示來排除法定許可。
二、數字圖書館著作權保護與社會公眾的利益沖突
現行的合理使用制度對兩者的協調是不足的,數字圖書館利用其市場優勢地位,通過技術措施的設置,收取過高的費用等方式來縮小合理使用的適用范圍,就意味著試圖利用法律對合理使用范圍的縮小來壟斷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不得不使公眾付費才與之分享信息資源。
三、數字圖書館、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三者利益平衡機制
(一)著作權的限制的正當性
作品本身具有社會屬性,既是個人智力勞動的成果,也包含了對其他智力成果的吸收借鑒,那么就不能絕對地保護著作權不被復制利用傳播,一定情況下也應允許社會公眾利用其作品。從著作權的立法目的也可以看出其根本宗旨在于確保公眾參與文化生活,分享知識信息。著作權限制反映了著作權法對公共利益的重視和保障。
(二)數字圖書館與著作權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1.法定許可制度的運用
接受法定許可是圖書館活動為適應作品創作傳播及利用的新技術條件的需要,也是滿足數字時代權利分配與利益平衡的需要它對解決數字圖書館版權問題有著重要意義,應該在堅持圖書館公益性主體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做到法定許可與合理使用相互配合。個人認為應賦予著作權人拒絕或抗辯的權利,通過自己的真實意思表示來排除法定許可,而且數字圖書館法定許可的范圍和目的都要有所限制,不會造成其權利的濫用,損害著作權人利益。
2.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具體措施
在數字圖書館建設過程中,可以先將過了著作權保護期,已經進入公共領域的作品,數字化進行上傳。為了集中利用信息資源,應采購沒有著作權瑕疵的現成數字化作品數據庫,否則數字圖書館使用了有侵權行為的數據庫未能及時移除,將導致自己也侵權,要承擔法律責任。對于具有著作權的作品應取得權利人授權,獲得信息網絡傳播權,在通過網上用戶的點擊閱讀下載收取費用以支付報酬。
(三)數字圖書館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
首先要明確數字圖書館利益不能優先于社會公眾利益,著作權法設立公共領域去實現信息傳播的公共利益,推進作品的傳播,激勵作者的創新,著作權法歸根到底還是為了保障公眾對信息的交流和使用。“構成人類進步的基本因素是屬于著作財產中的公有物,應合理運用著作權公有領域制度”。為維護數字圖書館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我國立法應該增設合理使用的一般標準,對合理使用的構成要件作出規定,以維護著作權各主體之間的動態平衡。
四、總結
所以,理性的做法是給予著作權人一定的限制,讓更多的社會公眾能夠以比較低的成本從數字圖書館中獲得信息,科技發展不應成為一種獲得信息資源而付出高昂代價的傳播工具。知識產權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權利而非絕對的權利,相對權利產生相對的公平而非絕對的公平。
參考文獻:
[1]Http://www.sina.com.cn.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北京晚報,2011年11月18日
[2]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編.網絡著作權經典判例1999-2010,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第38-41頁;第66-77頁
[3]秦珂.試析法定許可與數字圖書館版權問題,圖書情報知識,2001年1期
[4]梁志文.著作利益的分享與強制許可使用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08年2期
[5]張平著.網絡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問題透析,廣州出版社,2000年第1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