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刑法第3條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規定無疑是從刑法典的高度確立了罪刑法定原則,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關鍵詞:罪刑法定 刑法 量刑幅度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
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是:什么事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種犯罪的構成條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種,各個刑種如何適用,以及各種具體犯罪的具體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規定。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其含義是只有法律才能規定犯罪與刑罰。現代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和通常表述是:行為之定罪處罰,以行為時法律有明文規定為限。
二、罪刑法定原則的模式和內容
罪刑法定原則從其萌芽、產生,經確立到發展,現已成為各國刑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刑法基本原則。在幾百年的歷史演變中,罪刑法定原則形成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
大陸法系的罪刑法定原則經歷了絕對罪刑法定和相對罪刑法定兩個不同時期,其具體內容上也有所差別,反映了刑事立法由較為嚴格到靈活發展的趨勢。
(1)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及其內容。絕對罪刑法定原則是一種較為嚴格的、不容選擇或變通的原則,它要求犯罪的刑罰的法律規定是絕對確定的,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只能被動地執行法律,而沒有任何自由裁量的余地。其基本內容為:1、排斥習慣法;2、排斥絕對確定的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類推;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2)相對罪刑法定原則及其內容。相對罪刑法定原則是一種較為靈活的原則,是對傳統的罪刑法定原則的修正。其基本內容是:1、在刑法的淵源上,允許習慣法成為刑法的間接淵源,但以卻有必要或不得已為前提;2、在定罪根據上,允許有利于被告人的類推和嚴格限制的擴大解釋;3、刑罰的適用上,允許采取相對不定期,但禁止絕對不定期刑;4、在刑罰的溯及力上,原則上禁止事后法的適用,但有利于被告人的例外。
三、罪刑法定原則的立法體現
1997年《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處罰。這一原則的價值內涵和基本要求,在1997年刑法中得到了全面、系統的體現:
修訂的《刑法》實現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罰的法定化。犯罪的法定化具體表現為:明確規定了犯罪的概念;明確規定了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明確規定了各種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刑罰的法定化具體表現為:明確規定了刑罰的種類;明確規定了量刑的原則和各種刑罰的制度,明確規定了具體犯罪的法定刑。
取消了1979年《刑法》第79條規定的類推制度,這是罪刑法定原則得以真正貫徹的前提。
重申了1979年《刑法》第9條關于刑法溯及力從舊兼從輕原則。
消除了1979年刑法中一些易生歧義的模糊用語,限定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所負責任的范圍。
在分則罪名規定方面也較為詳備。條文由1979年刑法的103條增至1997年刑法的452條,罪名也從1979年刑法的129個增至1997年刑法的413個。
在具體犯罪上的罪狀以及各種犯罪法定刑設置方面,1997年刑法也增強了課操作性,如對于大量具體犯罪,盡可能采用敘明罪狀的方式;在犯罪的處罰規定上,注重量刑情節的具體化,如第236條關于強奸的五種情節和第263條關于搶劫罪的八種情節的具體規定。
四、罪刑法定原則的司法適用
刑法規定的罪刑法定原則付諸實現,有賴于司法機關的執法活動。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切實貫徹執行罪刑法定原則,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正確認定犯罪和判處刑罰
對于刑法明文規定的各種犯罪,司法機關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認真把握犯罪的本質特征和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做到定性準確,不枉不縱,于法有據,名副其實。對各種犯罪的量刑亦嚴格以法定刑及法定情節為依據。
(二)正確進行司法解釋
對于刑法規定不夠具體的犯罪,最高司法機關通過進行司法解釋,指導具體的定罪量刑活動,這對于彌補立法的不足,統一規范和指導司法實務,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進行司法解釋不能超越其應有的權限,無論是擴張解釋,還是限制解釋,都不能違反法律規定的真實意圖,更不能以司法解釋代替刑事立法,反之,就會背離罪刑法定原則。
參考文獻:
[1]李海東.刑法原理入門(犯罪論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趙秉志,吳振興.刑法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賈宇.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9
作者簡介:
王金東(1990.7- ),男,山東臨沂人,研究方向:刑法,臨沂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