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3年采用SNA核算體系以來,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正在逐步和國際接軌。中國GDP結構特點是由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經濟環境所決定的。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以驚人速度復蘇,GDP總值年年創新高,但外表華麗的GDP的內部結構也有堪憂的一面:面對內需不足、外需依賴大,中國的眾多民營企業隨時隨地面臨倒閉的風險;與此同時高投資掩蓋下的經濟泡沫也隨時隨地可能給中國的經濟造成致命一擊。再則中國的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而言是相對畸形的,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使之與國際接軌也將影響GDP的長期穩定的發展。所以GDP的構成直接反映了GDP的穩定性、健康性和協調性。
關鍵詞:支出法 產業結構 調整思考
一、從GDP支出法分析我國消費、投資結構
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經濟增長是確保這一切順利實現的必然前提,所以研究促成經濟增長的原因顯得十分必要。而GDP從整體上來講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一國的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狀況。
從支出法出發做出幾個定義:1、消費率=最終消費/國內生產總值;2、投資率=資本形成總額/國內生產總值;3、凈出口率=凈出口/國內生產總值。
首先,我國經濟呈現高投資低消費的特點。我國消費率自1980年的68.49%一直下降到2009年的48.76%。而投資率卻一路上漲在2009年達到了47.48%。中國的低消費,高投資的特點,在和其他國家對比時顯得越來越明顯:同發達國家相比,就美國而言,2006年美國的消費率達到了90%而投資率僅16.9%;另外,同發展中國家印度相比,2004年印度的消費率是70.93而投資率為30.1%。中國的高投資低消費可能給經濟增長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失當,會造成長期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宏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的。而且過多的投資形成的過剩生產能力如果超出了國內市場的有效需求,必然要轉向出口,就可能產生最終需求中對外需的依賴過大的問題;還有,我國的很大一部分的投資流向了房地產市場,房價激增,短期資本為套利也紛紛涌入,這與八九十年代日本的房地產市場十分相似,而中國也極有可能重蹈覆轍。
其次,在中國的消費結構中,以2009年為例0.266508城鎮居民消費,0.083258為農村居民消費,0.131932為政府消費。然而農村居民消費在1980年為0.307213。這種減少不但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有關,也和中國農村和城市的人均收入有關。
再則,中國對外需的依賴大。在對外貿易中我國一直處在雙順差的狀態,雖然近年來凈出口率有所下降,但是還是處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說明中國經濟對外需的依賴大,這將使得中國的經濟可能在國際市場的波動中受到牽連。相反,發達國家的凈出口率基本都維持在低水平,就是為了規避國際市場的風險。
二、從產業結構分析我國經濟的發展格局
總體來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發生很大的調整,第一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步提高,第三產業逐年持續上升。但就目前綜合來看,第二產業一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對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功不可沒的作用。單獨來講,第一產業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從1978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說明我國已不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了,農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呈衰弱趨勢;第二產業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展現了一個比較弱的拋物線形,在1990年達到最低41.34%,但總體來講發展比較平穩,最高也未超過50%;第三產業作為國家大力發展的產業發展勢頭比較強勁,從1978年開始,一路直上,由1978年的23.92%上升到2009年的41.82%,而且未有下降的趨勢,長期來看,它還將進一步增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明顯但是卻不合理,無論是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用都比較低。而第二產業目前仍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支柱,經濟發展對其依賴性大,但它對能源、原料的依賴很大,而且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大,長期下去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顯得十分必要且緊急。
三、對完善我國GDP結構的思考
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轉型時期,如何拉動內需減小對外需的依賴,如何走出人民幣對內升值對外貶值的困境,如何達到以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產業結構,如何保障普通民眾的利益等等這一系列問題的其實都圍繞在GDP結構這一核心問題上。所以完善我國的GDP結構任重道遠。
首先,中國應該完善稅收制度。政府對出口企業的低稅政策使得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市場轉向了國外而非國內,供求關系告訴我們這也是我國物價高的原因之一,聯動作用反過來高價格又阻礙了人們的消費需求,這不僅不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且使我國的經濟處在了被動地位,所以建立完善的稅收制度將有效解決中國的低消費問題。
其次,房價調控要由中央走向地方。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房市就成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政府出臺的對房市的政策似乎都未見成效,投機商人始終不斷涌入,房價始終節節高升。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我國的房價調控始終停留在中央并沒有走向地方,全面出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先解決了房市風險才能緩解我國的高投資困境。
最后,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速度,提高農產品優質效率,發展區域經濟和特色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科技創新,引導高耗能企業轉向節能減排;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三產業勞動力配置質量,努力同發達國家接軌。
參考文獻:
[1]王晶,孔雪峰.中國GDP結構化分析報告.金元證券固定收益總部,2009(7)
[2]董登新.從GDP結構看中國經濟增長,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