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犯罪論體系是研究犯罪的核心要素,基于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的諸多差異的客觀存在。有鑒于目前,引進德日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對我國犯罪構成體系進行重構已在刑法理論界成為一種傾向。針對這種趨勢,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我國的犯罪論體系做理論上的探討,對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和我國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比較分析,并提出觀點,以期促進我國的犯罪論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犯罪論體系 三階層 四要件
犯罪論體系,是刑法學理論積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近現代刑法理論的基石和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刑法理論的發展水平。不同法系國家,乃至同一法系不同國家,由于政治基礎、法學傳統、法學文化背景和法學理論發展水平的不同,犯罪論體系的內容體現出來的科學程度也不盡相同。
一、犯罪論體系的概念
在當今世界主要有三種犯罪論體系:一是日德等大陸法系國家采取的犯罪論體系;二是英美法系將犯罪成立條件分為犯行和犯意,然后討論抗辯事由;還有前蘇聯等國采用的犯罪論體系,即將犯罪成立條件分為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然后討論排除事由,犯罪形態等問題的理論體系。本文主要討論比較我國犯罪論體系與第一種犯罪論體系(德日)與我國犯罪論體系,以期促進我國的犯罪論體系發展。
二、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現狀
犯罪構成理論一直是刑法理論中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近年來,學者們對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與國外的犯罪構成理論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較,并對是否引進國外的犯罪構成理論進行了激烈的論辯。論辯的結果是,主張全盤引進德日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或參照德日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來重構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呼聲似乎占據了上風。
陳興良教授認為:“四要件犯罪構成的結構性缺陷,決定了四要件的犯罪構成不可避免地被顛覆的最終命運。而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則對采用德日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從邏輯性、實用性、經濟性和科學性多種視角作了論證,是對我國采用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的學術支持。”張明楷教授則認為:“考慮到我國刑法理論已經借鑒的一些具體理論都難以離開違法與責任概念,也考慮到國際學術交流的便利,還是以違法與責任為支柱構建犯罪論體系為妥。”
其實,不論是全盤引進德日的三階層犯罪體系還是以此為根據進行改造,都涉及“法律移植”的問題。筆者認為,撇開法律移植的恰當性探討,同時去除自身文化優越性、狹隘的民族自尊心考量,單就某一法律體系是否應當被移植或作為改造的樣本而言,其自身是否具有合理性是進行上述法律活動的前提。對此,將我國和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比較,是應該引進、重構,還是完善,就一目了然了。
三、我國的犯罪論體系與大陸犯罪論體系的聯系與區別
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體系采用的是一種遞進式的邏輯結構,某一行為是否與構成要件相符合,須首先加以判斷,然后依次為違法判斷與責任判斷,自外表深入到內部,即所謂“立體重合關系”。而我國現存的犯罪構成體系是一種耦合的邏輯結構,“將犯罪構成要件之間的關系確定為一種共存關系,即一有俱有、一無俱無。只要四要件齊備了,才說的上是犯罪構成的要件”,總之是“將四大要件先分而論之,然后加以整合”,體現的是一種同時性和橫向聯系性。
(一)聯系
通過將我國犯罪構成要件理論與大陸法系國家犯罪論成立體系進行比較,筆者發現兩者所包含的要素基本上能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具體分析如下:首先,大陸法系國家的三階層犯罪論體系中第一階層中的構成要件,包括作為客觀要件要素的行為主體、行為客體、行為、行為時的特別情緒、行為結果以及作為主觀要件要素的故意與過失。其中,行為主體的特定身份要素與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中的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對應;行為客體與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中的犯罪對象相對應;行為、行為狀況和行為結果與我國犯罪論體系中的歸罪客觀方面相對應;構成要件的故意與過失也與我國的犯罪主觀要件中的罪過相對應。其次,大陸法系國家犯罪成立理論中的“責任”要素,包括責任能力、責任的故意與過失和期待可能性。其中,責任能力要素與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中的犯罪主體要件下的責任能力內容相對應;其責任的故意與過失可與我國的犯罪主觀要件的罪過因素相對應,而期待可能性又與我國的犯罪故意與過失要件相應。
可見,我國的犯罪構成要件實質上包含了大陸法系國家犯罪,成立體系中的責任要件如責任能力、責任的故意與過失、期待可能性。
(二)區別
兩大犯罪認定體系雖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區別也是明顯的,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邏輯結構不同。大陸法系的犯罪論體系,三個要件:構成要件的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而我國的犯罪論體系體現的是一種同時性和橫向聯系性,各要件互為前提,互相之間形成一種“一有俱有、一無俱無”的共融關系。一種完完全全的平面結構。
其次,兩者在具體內容上也有不同。最明顯的是,大陸法系犯罪成立體系中,單獨作為第二階層的違法性在我國沒有對應的要件存在。我國學者認為犯罪構成的四要件即體現了犯罪的本質特征社會危害性,那么在犯罪構成體系之外就沒必要再單獨設立違法性要件。
誠然從上可以看出大陸法系的三階層犯罪論體系模式明顯有著下列優點:在邏輯上具有遞進性,有助于明確要件之間的邏輯關系;具有層次性,能夠分清各種要件之間的界限:具有高度的理性,能維護法律適用的安全性,有助于實現結果的正義性。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構成要件在三階層體系中究竟充當什么功能的問題,爭議仍很大,使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并非想象的那么層次清楚。
四、我國的犯罪構成體系具有合理性
目前,引進德日犯罪構成理論,對我國犯罪構成體系進行重構已在刑法理論界成為一種傾向。就連司法部出的司法考試教材也采用了三階層犯罪論體系。在這種傾向下,筆者認為,雖然這兩個犯罪體系存在著諸多聯系但不考慮我國的法律傳統和具體國情而直接的拿來、膜拜德日犯罪判斷體系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我國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是具有合理性的。
首先,四要件構成理論是在經過審慎反思,反復論辯的基礎上形成的理論精華。我國的第一部刑法典就確定了這種四要件的犯罪論體系,經歷這么多年雖然也有不少爭議,但是四要件構成理論在犯罪論體系上仍處于通說地位。是適應我國刑事發展需要的。
其次,具有現實的合理性。在訴訟上,我國采取糾問式的訴訟模式,即在一般糾問中,必須首先調查是否存在犯罪事實,只有在犯罪事實存在得到“確證”以后,才能對特定的犯罪嫌疑人進行特殊糾問。我國的四要件排列順序與這個是相適應的。
再次,從司法層面上來講,在現行的司法體制下,我國現行的四要件犯罪論體系有利于公檢法三機關明確自己的工作界限,從而提高司法效率。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2]陳興良.《四要件犯罪構成的結構性缺失及其顛覆—— 從正當行為的學術史考察》,現代法學,2009年6期,第57~75頁
[3]張明楷.《以違法與責任為支柱構建犯罪論體系》,現代法學,2009年6期,第4l~56頁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 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92-93頁
[5]周光權.《犯罪構成理論:關系混淆及其克服》,政法論壇,2003年6期
作者簡介:
金毅璐,女,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法學系09級本科生;
李彬彬,女,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法學系09級本科生;
楊超,女,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法學系10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