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逐步開放,金融國際化的新形勢就此展開,中國證券業的競爭不僅是市場的競爭,更是一場管理的競爭。財務管理是現代金融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證券行業的深入發展,財務管理的功能地位發生深刻變化,它影響著證券公司獲的經濟效益。但是,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公司內部的管理。本文主要結合我國證券公司財務集中管理的具體情況分析了傳統財務集中管理模式的現狀,探討了證券公司財務集中管理的建設與完善。
關鍵詞:證券公司 財務 集中管理
財務管理是在運動狀態下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管理,它是關于資金的籌集、投放和分配,財務管理是企業的核心,證券公司財務管理主要是建立一套會計系統記錄和報告財務信息,為企業取得和運用資金,制定內部財務會計政策,目的是實現證券公司價值最大化。現代財務管理的職能主要是促進和保障業務的發展和降低公司整體經營成本。財務管理可以通過預算管理加強費用控制,提升公司的成本優勢;通過資金預算管理,保障業務的資金需求,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財務管理創造價值的方面體現在過個方面,最終目的是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1.傳統的證券公司財務管理模式現狀
(1)傳統的證券公司營業部門各自管理負責各自的管理工作,且缺乏溝通,資金管理比較混亂。我國證券公司的發展取決于經紀業務的發展,而經紀業務的發展是依靠營業部實現的。營業部擁有獨立的銀行賬戶,獨立對客戶存取資金,具有人、財、物的控制權。營業部違法亂紀的行為常有發生,一些公司挪用客戶保證金,給投資者和公司帶來損失,這充分暴露了以營業部為主體的證券公司資金管理混亂。
(2)傳統的證券公司資金使用效率不高。我國證券交易結算體制是只有證券公司法人才有資格開立結算備付金賬戶,證券公司所有的交易結算資金也只能通過公司法人才能實現。財務管理體系以營業部為主體,其資金的流動是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公司營業部之間,這種情況增加了資金的在途時間,從而降低了資金的流轉效率,營業部各自為政的模式缺乏一體性,在資金使用上,規模效應無法得以實現。
(3)傳統的證券公司財務監督力度不夠。證券公司缺乏有效的財務監管機制,沒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在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下,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難以確保,公司相關負責部門沒用實施全面的監督管理措施,營業部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由于缺乏對其的統一管理,在這些部門中沒有設立定期匯報制度,沒有健全的全面業績考核體系,導致傳統的證券公司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管理控制不到位,造成資源浪費的局面。
(4)傳統的證券公司財務管理不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致使證券公司財務管理的成本增多了。傳統的公司財務管理體系以營業部為主體,每一個營業部對財務人員配備要求過多,造成財務人員資源浪費,人工成本過大,財務設備投入問題重復性比較突出,財務資金管理不夠嚴謹,營業部門內部調配功能較差,人員的使用效率低,這些導致財務管理成本會較高。
2.證券公司的財務集中管理的建設
(1)證券公司的會計人員需要集中管理。財務集中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將會計人員集中管理。證券公司按照循序漸進實現的財務職能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證券公司可以設置區域財務部,其他各財務部作為總部派出的機構管理,達到由財務總部負責會計人員的集中垂直管理。
(2)證券公司的會計需要集中管理核算。要實現會計集中核算就要通過實施集中式財務管理信息系統進行集中資產管理。證券公司使用財務管理系統,實現公司的集中式會計核算模式,進而實現各幣種的清算記賬自動化處理,利用這個系統實現資產集中管理的要求。
(3)證券公司的資金實行集中管理,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統一管理。一方面通過實施資金集中和預算管理的模式,以實現收入和支出完全分開,自有資金集中統一管理,最終建立公司集中式的資金管理體系。各分支機構只準開立一個自有資金收入賬戶,其收入需要定期上交,另外還有一個費用賬戶,這個賬戶是由公司的各分支機構定期撥付資金,這部分資金是分支機構的日常經營的支出。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證券公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進行集中管理,但實行客戶交易資金銀行存管是實施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監管措施的前提,這樣才能防范證券公司挪用客戶交易結算資金,降低經營風險。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具體有客戶為保證足額交收而存入的資金、現金股利、債券利息以及出售有價證券所得到的所有款項,以上金獲得的利息應按照相關規定,建立有效的資金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完善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管理制度。
綜上所述,財務管理是證券公司管理的核心,證券公司必須要將財務管理滲透到經營的全過程, 證券公司進行集中管理可以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作用,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從而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淑華,周穎.論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其創新.北方經貿,2007.7
[2]侯海平.新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財務與會計,2002.3
[3]楊黎妮.淺談證券公司的資金管理[J].上海會計,2002.8
[4]劉英.公司治理與財務監督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