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作者認為,要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從創新規范觀念、創新政策體制、創新發展主體及創新發展道路入手來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關鍵詞:創新 現代農業
一、創新規范觀念,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第一,借鑒工業組織化程度高的理念,推進農業企業化、產業化進程。長期以來,我國分散的自我封閉式的小生產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農戶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分工協作,生產經營經常處于盲目狀態;農戶勢單力薄,市場滲透力弱,競爭力差,在交易談判過程中處在弱者的地位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增收目的的實現。因此,迫切需要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培育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通過這些社會化服務組織來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企業化、產業化進程。
第二,借鑒工業效益至上的理念,強化集約經營,提高農業改造。農業生產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追求其最大效益,要實現最大效益,首先就是要降低其生產成本。如何減低其生產成本?根本途徑就是推進農業的集約經營、專業化、規模化生產。
第三,借鑒工業注重科技創新的理念,加速農業科技進步。要加快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機構的改革,建立面向生產實際、適應未來發展趨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催生大批農業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要建立農業技術培訓基地,提高農民及時掌握和運用新技術的能力,使大批農民向科技能人、商人、經紀人、企業家轉化,培養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創新政策體制,優化現代農業發展環境
農業是一個高風險、低收益的弱質產業,又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晴雨表”,迫切需要得到支持與保護。在當今世界農業發展問題上,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無一不是通過“輸血”式的農業政策,給農業生產以各種補貼和優惠貸款,對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給予大量的投入,以彌補農業資本積累的不足,提高農業生產率。而我國建國以來,長期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等形式,實行“以農補工”的發展戰略,農業得到的是弱化的支持,甚至是負保護,從而擴大了農業的弱質性,降低了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因此,需要借鑒發達國家保護和支持本國農業的做法,建立健全我國農業的支持與保護體系。具體做法是實現“以農補工”向工業“反哺”農業的轉變,放棄現行的保護價收購制度,采取以“綠箱政策”為主的支持與保護。科學制定好并切實執行好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實施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金融政策。與此同時,要加大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健全重要農產品的儲備調節制度和風險基金制度,建立與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三、創新發展主體,激活現代農業發展活力
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合力聯動,更需要廣大農民群眾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一是要創新現代農業生產主體。農民是現代農業生產的主體,塑造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刻不容緩。二是要創新農業生產合作制組織、推進農地入股的股份合作制組織或股份制組織的發展。三是要創新現代農業流通主體。著力培養農民經紀人,創新農產品大中型流通型組織以及創新流通中介組織。
四、創新發展道路,促進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做大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企業。目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出現了一批有規模、有影響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伊利集團、蒙牛乳業、雙匯集團、魯花集團等。這些企業以國內外市場為依托,以現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和營銷技術體系為支撐,以產業化經營為手段,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實行標準化、規模化大生產,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典范。應通過政策、資金、技術和管理上的扶持,不斷發展、壯大這些龍頭企業,并不斷發展新的龍頭企業,使它們在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大力扶持依托園區建設。全國各地相繼建設了一大批現代化的農業園區,這些園區大都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樣板,而且發展勢頭很好。大力扶持依托園區建設,促進農工企業集聚的規模農業發展。各地應結合自身的特點和資源優勢,立足于高起點、高標準、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建立更多的農業園區,綜合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現代農業生產手段和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方式,探索創新農業發展的形式(如種羊大戶型、股份合作型、產加銷一體化型等),創新農工商企業集聚機制。通過農業園區的帶動、輻射作用,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三是創新農產品基地建設。“基地”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如優質麥生產基地、畜牧養殖基地、棉花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等。這些基地建設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應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增長點之一。要形成大宗農產品基地、特色農產品基地、新技術農產品基地等多層次農產品生產基地或農產品生產帶的合理空間布局;各地要按照農業部的整體規劃,從本區域實際出發,制定本區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規劃。
參考文獻:
[1]王秋香,孫桂軍.工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C].新農村建設論壇,2008.227-230
[2]李鳳瑞.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J].經濟論壇,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