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現狀及誤區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學生文化消費誤區的破解策略。即建立系統化的文化消費引導機制;建立立體化工作平臺,創新文化消費引導形式;合理設定大學生文化消費議題的邊界,實現教育內容的復合化與高覆蓋等。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消費 誤區 矯正策略
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大學辦學開放度的提升,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種類、層次與形式等更加豐富、文化消費投入不斷增加,在大學生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不斷提升。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為拓展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大學生群體的生活、提升大學生素質提供了更多的平臺。但與此同時,大學生文化消費中存在的誤區也不斷凸顯,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帶來了嚴重的消極的影響。
一、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現狀
一是大學生文化消費投入明顯提升。大學生文化消費水平受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與高校所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響。但從整體上看,雖然不同生活水平的大學生群體文化消費增長幅度存在差異,但同比增長的態勢比較明顯,文化消費在大學生消費中的比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是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結構更加復雜,新興文化消費內容的比重顯著提升。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已經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報紙雜志及影視欣賞等狀況,文化創作、文化休閑體驗、文化會展、文化娛樂等多元化、立體化的文化活動全方位地介入到大學生群體中,尤其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游戲、數字出版、移動閱讀等新興文化消費項目“異軍突起”。
三是文化消費呈現出一定的“定向化”、“專業化”特征。大學生在文化消費項目的選擇上更加注重專業關聯度,注重文化消費對專業素質提升的作用。比如語言類專業的學生在課余語言強化訓練與社會培訓上的支出明顯增加,音樂專業及藝術類的學生對新的藝術內容、藝術形態、藝術作品關注度較高,消費比重較大。
四是文化消費的關聯效應不斷凸顯。大學生文化消費的持續增長,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滋潤力、影響力持續增強,有效激發大學生群體“關注文化命題”的熱情和“踐行文化使命”的激情,直接帶動了大學“經典名著讀書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動漫社”、“文化研究會”等學生社團的建設與發展,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為加速文化傳承、推動文化創新、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的載體與條件。
二、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誤區
一是在文化消費結構上呈現出明顯的“揚新抑舊”、 “求大怠小”、“重普輕殊”等趨勢。網絡游戲、動漫賞析、網絡文學、手機出版、移動閱讀、微博、多媒體服務等新興文化消費門類急劇增長,而傳統的影視劇欣賞、戲劇創作與賞析等文化消費項目卻增長乏力。在影視劇欣賞中,有限地消費投入都向大片、大制作匯集,一大批適合大學生年齡層次與心理結構特色、具有良好的制作水平與審美價值的電影電視劇作品往往不被大學生所接受。這其間除開客觀上大制作影片與中小成本影視劇作品在制作手段與營銷技巧的差異外,大學生群體盲目追求“名導名片效應”的主觀認同誤區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當前大學生的消費結構中,雖然一些學生已經開始注重文化消費的定向性與專業性,將文化消費與專業能力培養相結合,形成一定的分層化消費模式。但從整體上而言,通俗性、流行性、普適性消費比例較高,具備大學生個性特征的文化消費項目有待進一步開掘,具備一定區域經濟與文化特色的文化消費優勢有待進一步凸顯、新時期大學生文化消費品牌有待進一步構建。
二是在大學生文化消費層次上表層性、泛娛樂化的消費傾向很有市場。在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持續增長、內容與類型呈現多層化現象的背后,潛藏著大學生文化消費膚淺化的危機。一些大學生在文化消費中滿足于淺層次的精神享受,片面追求文化內容與文化產品的外在形式美感,將文化消費定位為簡單的業余消遣,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投放在“無厘頭”的快餐文化上,忽視內在文化內涵、文化特質及精神品質的提煉與吸收,忽視文化消費的道德涵養、情感體驗、個性塑造等深層功能的發揮。還有部分學生奉行“實用主義”的文化消費理念,關注文化消費的“短期效應”,從眾心理較強,盲目追尋文化消費熱點,社會上熱什么就學什么,各種考證消費持續增長。而基于文化涵養提升與綜合素質養成的高層次文化消費項目增長乏力,在大學生整體文化消費支出中的比例萎靡不前,由此造成文化消費的在大學生人格塑造與綜合素質提上的作用進一步被轄制,文化消費的滲透性、內在滋潤力更加式微。
三是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導向有待進一步厘清。文化消費的導向問題直接體現著文化消費的性質,決定著文化治理態度。當前部分大學生片面追求感官與形式的刺激,熱衷于“新奇特”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比如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鼓噪審丑、媚俗的“出格”文化等。甚至個別大學生對“暴力、色情、拜金主義”等低俗、腐朽文化內容“別有偏愛”,對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帶來嚴重不良影響,不僅影響其成長成才,甚至誤入歧途,走向犯罪。還有一些大學生盲目崇拜名牌名品,貴族化消費、奢侈化消費現象反彈。這里面既有主觀上對“腐朽文化”軟殺傷的危害性估計不足的原因,同時更體現了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與方式的單一性”在多元文化立體化沖擊下在下的尷尬與局促。
四是文化消費習慣有待進一步培養,主動消費、創造性消費、遷延性消費的意識與能力需要加強。良好的文化消費習慣可以有效提升文化消費的效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當前大學對文化消費及其習慣培養的相關教育存在缺失,大學生群體自身對文化消費習慣養成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等原因,當前大學生判斷文化消費對象的質量、進行文化消費時的手段與方式等能力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比如移動多媒體的運用僅限于被動的信息接收與內容鑒賞,缺乏運用發達媒介載體進行自我藝術創作與創新實踐;對于大量同質化的文化消費品,缺乏鑒別能力,一攬皆收,既無謂增加文化消費的經濟成本,又付出了多余的時間及精力;在文化消費中的技術化手段運用不足、形式與模式單一、針對性欠缺,還停留在傳統的粗放型、感知式的消費方式。比如對于數字出版的理解局限于存儲物質載體的升級帶來存儲數量及形式的巨大變革,而忽視了在技術創新背景下新的讀寫習慣的培養、新的學習形態的探索與養成。
三、大學生文化消費誤區的破解策略
一是建立系統化的文化消費引導機制。高校要改變傳統的“文化消費是大學生個體的意愿表達與消費權利實現”的觀念,站在大學生正確價值觀打造與全方位能力培養與綜合素質提升的角度系統謀劃大學生文化消費引導機制的建立及創新問題。要把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引導問題作為思想政治工作及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議題納入議事日程。介于文化消費是一個泛專業化與融合性命題,具有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背景,高校可以組織相關專業師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組建大學生文化消費研究中心,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明確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特點與趨勢,梳理與提出引導策略、實施手段與方式、績效評價模型等,為高校大學生文化消費引導機制的建立提供專業化的政策意見參考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門負責牽頭建立大學生文化消費引導機制,將文化消費引導議題作為“條”的項目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整體布局。以“專業導師聘任”方式邀請相關專業師資參與文化消費專業講座、課程輔導模塊設計、主體活動實施等。學校以“項目制”的形式給予專項活動與重大主題活動一定的經費支持。
二是建立立體化工作平臺,創新文化消費引導形式。要結合文化消費議題本身的現實附著性,發揮多種平臺與載體的功能,激發工作效能。通過舉辦新時期低俗文化的表現、成因及危害等的專題講座、組織當代文化論壇及最新文化發展走向的相關系列研討沙龍,開展文化消費觀念大討論,開設新媒體技術培訓、組織文化新形態、新門類的鑒賞與運用系列活動等,更好地拓展文化消費的視野,樹立文化消費的正確理念,培養科學消費的能力。要注重發揮課堂教育、社團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等多元化載體與平臺的作用。將專業觀點、專業知識的傳授與大學生的自我分析、爭鳴與探討,以及相關議題的調查調研緊密結合起來,使理論研究與實踐更好地融為一體,形成更有說服力的教育效果。要鼓勵高校依托自身的學科特色,在實施引導文化消費規定動作的同時,探索與開展有針對性、特色性的自選動作。比如傳媒藝術類院校就可以組織排演倡導科學消費、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舞臺劇,通過多樣的、富于直觀性與生動性的形式,在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中提供素養。高校的經濟學院、人文學院、創意學院等,可以憑借專業師資力量,舉辦文化消費的專業學術論壇,設置大學生文化消費分議題,通過前沿性、高端性的學術探討更好地把握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特征與趨勢。
三是要合理設定大學生文化消費議題的邊界,實現教育內容的復合化與高覆蓋。在大學生文化消費引導工作中,要緊緊把握“正確的視野、多元的能力”兩大主題。既充分關注到文化消費本身的觀念養成、手段與方式的培訓,又關注到宏觀視野下文化的傳承與流變特征,新技術發展對文化形態創新的激勵作用。既關注到對外文化交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對大學生文化消費帶來的“外因性”促導效應,又充分關注到大學生文化心理的內在演變特征,尤其在社會經濟轉型、利益格局面臨深層次調整背景下大學生自我定位的“調適”問題等。要引導大學生更好地甄別與抵御隱藏在各類文化產品與文化現象中的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當前社會中存在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思潮,提高警惕性,增強敏銳性,在思想上筑起堅固的防線,確保立場不動搖;要培養對各類文化產品的分析力、鑒別力、判斷力、理解力、領悟力、接受力、牽引力,提升文化消費的質量與效能,探索創造性文化消費、發展性文化消費、智能性文化消費的路徑,使文化消費能力的培養與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相適應,更好地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通過文化消費,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加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創新能力與文化傳承傳播能力,使文化消費真正轉變為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使文化消費成為大學生文化創造與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使文化消費成為大學生自我心靈豐腴與人格提升的重要依托,使大學生更能從容應對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對大學生的挑戰與考驗,變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文化消費難題”為“個人成長與發展的動力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