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9月最高院審判委員會第14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旅游糾紛案件試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新規定)。本文從新規定中關于安全保障義務、告知警告義務、旅游者自由活動中財產損失以及代保管物品損毀、丟失這四個熱點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規定 旅游者 人身 財產權保護
一、新規定中關于旅游經營者、旅游輔助者的安全保障義務的規定
新規定第七條規定旅游者經營者、旅游輔助服務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旅游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旅游者請求旅游經營者、旅游輔助服務者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二款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旅游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由第三人承擔責任;旅游經營者、旅游輔助者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旅游者請求其承擔補充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在這個條文中規定了旅游經營者和旅游輔助者的安全保障義務。關于安全保障義務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概念并不相同。即便在同一法系概念也不盡相同。英美法系的概念為一種“注意義務”當原告與被告存在某種特殊關系或者被告是某種危險源的開啟,即具有注意義務。德國有“安全交往義務的概念”,法國為“保安義務”,而日本使用“安全關照義務”的概念。其適用范圍還有爭議,在我國將這種安全保障義務已經以規定的方式運用在旅游經營者、旅游輔助服務者與旅游者之間。這樣就提高了旅游經營者和旅游輔助服務者的責任和義務。能夠更好地保護旅游者的人身、財產權利,第七條第二款則規定了第三者責任和旅游輔助者的補充責任。本人認為這種補充責任應該是一種按份責任而非共同責任。
二、新規定中關于告知、警告義務的規定
新規定中為保護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財產安全的旅游項目,旅游經營者、旅游輔助服務者應當履行告知、警示義務。不能以欺詐等手段損害旅游者的利益,其可分為信息告知義務和警示說明義務。
1.信息告知義務
旅游經營者和旅游輔助服務者具備專業的知識并對旅游項目有具體的了解,而旅游者通過廣告、宣傳和說明等途徑對旅游項目的安全不一定全面了解,即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特別對于旅游者參加的自費項目如潛海、蹦極、騎馬等旅游項目時,因為旅游者不具有相關的操作經驗,旅游經營者和旅游輔助服務者為了自身經濟利益可能會出現不履行告知的義務,從而因旅游者信息不對稱而參加該項目最終造成人身財產的損失。法律不能也不可能要求旅游經營者把提供的服務的所有信息都向旅游者述明,但是,對涉及旅游者人身安全和其他重大權利的信息應承擔詳細告知的義務,對一般的消費信息,至少不能向消費者提供誤導性的語言,使其做出錯誤的意思表示。新規定也提到是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財產安全的旅游項目才需要盡這種告知的義務。
2.警示說明義務
警示說明是信息的一種,但又不同于一般信息,指的是那些即使旅游者按照正確指引參見該旅游項目但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信息。所涉及的服務包括飲食、交通運輸、旅游娛樂等。經營者應對這些商品或服務作山警示標志或提供警小說明。例如,旅游區對沒有開放或易發生危險的旅游景點應作出禁止游人涉入的警示標志或者說明。對有危險型的項目進行警示,而不是點到為止或者半吞半吐,因此對警告說明義務的要求比較告知義務應該更加嚴格和確定,以保證旅游者的財產權益。
三、新規定中關于自行安排活動期間遭受財產損失的規定
新規定第十九條規定旅游者在自行安排活動期間遭受人身損失、財產損失,旅游經營者未盡到必要的提示義務、救助義務,旅游者請求旅游者承擔相應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不難看出在旅游者自行安排活動期間的人身財產損失,旅游經營者有必要的提示救助義務。即有義務提示旅游者在自由活動期間注意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我認為這條對旅游經營者要求過于嚴格,其實并非旅游者有財產和人身損失就要旅游經營者承擔相應責任,相應責任的大小又如何確定?在現實的旅游活動中旅游者如果是成年人,其丟失物品就該自己承擔責任,而造成損害一般也應該由侵害者來承擔。但是如果是夏令營團隊或者兒童團,因為旅游者都是未成年人,這樣對旅游經營者的要求應該提高,要盡量保證未成年人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對于救助義務,我覺得應分情況分析,該種救助義務是否該有旅游經營者來完成,旅游經營者是否具備該種救助的能力也要分析來看。旅游經營者不是船長,船長義務直接套用到旅游經營者身上顯得牽強且不合時宜。
四、新規定中旅游者、旅游輔助者代管行李物品損毀、滅失的規定
新規定中第二十二條規定旅游經營者或者旅游輔助服務者為旅游者代管行李物品損毀、滅失,旅游者請求賠償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并有一系列的例外情形。其實在旅游活動中,游客因參加游覽活動把行李物品放置于旅游車輛內或者交友導游、司機保管的情況很多,除外情形的四種有保管的物品為貴重物品、旅游者自己過錯、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以及被保管物品的自然屬性造成的外,其實一般物品的價格也很難確定。我個人覺得法院可以支持對保管物品的賠償請求,但是具體賠償標準可以參照火車上丟失物品的標準。行李物品的價格具有模糊和不確定性,在損毀、丟失后又無法具體確定具體價值、數量、有無。所以應該有個上限或者對有損害的進行同等的賠償。賠償的上限也可參照其參團的標準,五星團標準要高,而經濟團可是適當降低賠償的標準。
作者簡介:
馬秀文,中央財經大學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
劉珂,中央財經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