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發展研究根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以及國家教育方針調整為主要研究依據,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它適應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開始進入符合新世紀社會發展的新時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教學內容 發展
一、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發展研究依據
(一)以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為研究依據
在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發展進行研究時,我們必須要尊重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辟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逐步形成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期間,發生了眾多重要歷史事件,例如:提出了改革開放,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提出了商品經濟等。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對于以德育為主要目的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產生了不可抗拒的重大影響。
(二)以國家教育方針調整為研究依據
建國以來,中國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社會各個領域都受到了重大影響。而在國家教育領域,教育方針也在不斷轉變。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提出了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方針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后,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也由單純的知識內容提升到育人的高度。
二、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發展的階段劃分
(一)第一階段(1957年至1980年)
1957年以后,在毛澤東的特別指示下,政治課重新恢復。當時,“有社會主義覺悟”是社會主義教育區別于資本主義教育的標志,是新教育方針的重要特點;而且毛澤東還強調青年學生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認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在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中小學德育的重心逐步轉移。1978年1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教學計劃內第一次明確規定設置德育課程。
(二)第二階段(1981年至1997年)
進入80年代后,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為適應發展到1985年8月,中共中央下發《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并于1986年制定了《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大綱(初稿)》。1993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大綱(試用稿)》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大綱(試用稿)》規定,各年級統稱“思想政治”課。這一階段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確立了“一綱多本”的課程改革方略。
(三)第三階段(1997年至今)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化、現代化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人本教育種種思潮沖擊中國。1996年6月,國家教委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課程標準規定了高中階段的總體目標,明確了對教學目標和程度的具體要求,規范了教學內容重點。2001年2月,國務院批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標志著我國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啟動。2004年3月,教育部頒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稿)》,把教學內容氛圍必修和選修兩部分。
三、中學政治課教學內容發展的主要經驗
(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
1.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是指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長久以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積累,繼承下來的道德思想精華。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性質正是通過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從日常生活中社會或家庭給予的傳統道德影響相結合,使學生正確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在繼承的基礎上得以發揚。
2.中華民族的革命美德
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形成,是從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在革命根據地形成的。思想政治課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課,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教育實踐過程中,經歷了孕育階段、萌芽階段,最后逐漸成熟的。它最基本的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它形成的最初任務包含了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共同抗日的革命思想。因此,思想政治課最初是培養學生中華民族的革命美德的學科,并且這一任務一直延續至今,經過多年的孕育、發展,逐漸糅合為現在的國防教育思想。
(二)發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它是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決定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利己主義不斷膨脹,這是阻礙社會發展,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培養公民的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課題。集體主義培養途徑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各種有積極意義的社會活動潛移默化,一方面是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學校培養是最重要的途徑。而思想政治課作為專門的德育培養學科,占有了舉足輕重的位置。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要求始于抗日戰爭時期,由于當時我國處于水深火熱的環境中,環境的潛移默化,使得當時群眾普遍認可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要求。如今,社會主義社會飛速發展,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要求已經不能僅靠環境影響來實現,思想政治課的德育作用在此發揮了重要影響。它通過課堂理論知識教育,以及結合社會教育實踐,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準確的傳輸給成長中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孟慶男.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年)[S].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733
作者簡介:
翟敏(1983- ),女,河南新鄉人,學科教學(思想政治)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