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當代大學生,具備誠信品質對個人的發展、國家的未來、社會文明的進步有著重要影響。但是,目前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比較淡薄,在大學校園中存在著許多不a講誠信的現象,尤其以考試作弊最為嚴重。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對大學生誠信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育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 考試作弊
“誠信”就是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它是社會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人們處理社會關系的基礎道德規范。大學生作為文化層次較高的特殊群體,理應是自覺遵守誠信的模范,然而受各種因素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著背棄誠信的現象,探討提高大學生誠信的有效舉措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不誠信現狀
大學生缺失誠信主要有,抄襲作業、考試作弊,隨意撒謊、欺騙老師、同學和家長;拖著銀行助學貸款不還;向他人借錢、借書不還;隨意違約毀約、不守信用等等。本文主要從考試作弊對當代大學生誠信問題進行探討。
考試作弊成風是大學生誠信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多年來屢禁不止,并且愈演愈烈。考試作弊被抓的僅僅是作弊大軍中的冰山一角,絕大多數監考老師都不愿意將作弊學生抓出來上報學校,而是千方百計把作弊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據調查,考試前準備作弊以及考試過程中可能隨機作弊的學生占到半數以上,在外語等級考試和各類資格考試中雇傭“槍手”在大學校園里屢屢發生。有的學生將自己作弊的動機歸結為“別人作弊,我不作弊吃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中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的嚴重性和誠信意識的淡漠。
二、當代大學生誠信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誠信問題制約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順利發展,并給高校的教育工作帶來許多困難。大學生誠信問題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具體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陷。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的搖籃,父母是第一任老師,理應言傳身教,然而由于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父母只注重子女學習成績,而不太重視品德教育。
第二,高校制度建設存在問題。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的監督與懲罰機制等制度的缺失使得大學生不誠信行為未得到應有的懲罰,堅守誠信的大學生沒有在利益上保護,甚至大學生弄虛作假還會因此得到好處。
第三,高校誠信教育缺乏。對學生的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點,對道德規范教育尤其是誠信道德的教育不夠重視和缺乏。誠信教育的內容、方式缺少創新,誠信教育缺乏吸引力、說服力,教育效果較差。
第四,社會消極現象的影響。社會上通過不誠信手段(如弄虛作假、欺詐蒙騙等)獲取經濟或政治上成功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對大學生的誠信觀念帶來了較大沖擊,加之在校園內通過作弊、欺騙等手段獲取榮譽和好處的現象,使得大學生誠信問題更加突出。
三、提高大學生誠信的措施
大學生面臨的誠信問題不容忽視 ,解決這一問題要從大學生自身實際出發,從教育工作實際出發。
第一,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觀念,形成良好的誠信社會氛圍,并以此為基礎,營造校園信用環境。學校可通過校內宣傳媒體如校報、電視臺、廣播臺、櫥窗、宣傳板等加大誠信的內在價值、傳統美德、典型人物和事例等宣傳,同時指出誠信缺失的嚴重后果,鞭韃不守誠信的人和事,逐漸使“重誠信、守誠信”蔚然成風。
第二,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兩課”教學是高校加強誠信教育的主渠道,應充分發揮“兩課”教學的作用,讓大學生認真學習基本道德規范,深刻認識誠信在學習、工作、做人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使大學生逐步學會責任承擔,從而將誠信道德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并自覺以此為標準去做人做事。
第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實踐活動,加強誠信道德教育。高校應結合實際工作適時開展各類有效的教育實際活動,期末考試期間,可開展不作弊等考風考紀教育活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理論學習中,可開展以“誠信光榮”為主題的辯論或討論活動;結合助學貸款,開展信用調查活動;結合畢業生求職,開展“個人簡歷不做假”簽名活動;結合校園文化節,開展“誠信校園”系列活動等等。通過這些誠信教育實踐活動,使大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誠信道德規范的認識,并在實踐中逐步樹立重誠守信的道德品質和誠信意識。
第四,建立誠信監督和獎懲機制。高校應制定切實可行的誠信監督和獎懲制度,將大學生誠信行為與學生就業、評先進、入黨、競選班團干部和學生會干部等掛起鉤來,讓誠實守信者得益,不誠信者對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進而減少學生不誠信的機會,增加其不誠信的風險和難度,促使學生“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以誠待人,以信取人。同時,加強對學生誠信狀況的監督,發現學生的不誠信行為,應立即給予制止、批評、教育,甚至給予行政處分。
參考文獻:
[1]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馬保恒.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探討[J].黨史博采,2008(2)
[3]周文翠.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的社會原因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報,2009 (5)
[4]齊立輝.論當代大學生誠信的缺失與重建[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