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S高校大部制為背景,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輔導員,結合工作特點和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從社會、家庭和個人角度分析目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懈怠原因,結合專業特點總結針對藝術類大學生入黨啟蒙教育的想法,與同仁分享。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 入黨啟蒙教育 創新開展
一、問題提出
自2011年S高校實行大部制改革以來,學校的各方面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作為藝術專業的學院而言,藝術學部的成立對于我們基層學院來講,更是一次發展的絕佳時機。藝術類學生承擔著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藝術類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就要求在新生入學時的啟蒙教育上下功夫,創新教育模式,為創新人才培養服務。
二、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成因
(一)社會因素產生的入黨動機不正確
目前S高校大學生一般都在18歲至21歲之間,純正的“90”后,特別是藝術類的大學生,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當前大學生入黨動機中的種種不良表現,無一不和現實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連。現在,我國的改革開放正在深入進行,社會生活方式、就業形式和就業方法等都發生了重大改變,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因此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在社會上的勢頭泛濫,對高校思想陣地形成了猛烈的沖擊。
(二)家庭因素導致的意識形態偏差
“90后”大學生思想開放,個性自信張揚,這使得他們入黨意愿淡化,入黨動機也帶有功利色彩。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運行,家庭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優越,能夠提供其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有的學生以大學為跳板,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雅思、托福等出國必修課程為出國做準備,一心出國進修學業。而很多學生誤認為加入黨組織是不允許出國的,這是沒有依據的說法。在與學生談心和交流的過程當中,經常有學生問起類似的問題,需要通過身邊的實例為其解開誤區,但是這樣的想法仍普遍存在。
(三)個人因素導致的黨性認識淡薄
在上大學之前的學校教育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許多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教育過程中不能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育內容空泛,純粹是理論灌輸,缺少震撼學生內在的教育內容,從而導致學生自身對于黨性和黨組織的認識較為淡薄,對黨的相關知識理解不清,進而導致一些學生步入大學后把入黨僅僅作為一項任務而已,以至于入黨后自己承擔什么樣的職責、使命都無法表述。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入黨高不可攀,自己與之相差甚遠而不愿向黨組織靠近。
三、新形勢下創新開展藝術類大學生入黨啟蒙教育
(一)創新教育方法,增強新生入黨的主動性
對于大學生進行入黨啟蒙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門大學必修課,但是對于90后的藝術類大學生而言,本身對一些概念、理論性的東西就不感興趣,枯燥的為其講解這些內容勢必不會起到預想的效果,可以結合專業和學生自身的特點與愛好,通過知識問答、辯論演講、參觀考察、案例教育和話劇、短片等形式將入黨啟蒙教育的相關知識貫穿到各項活動中去。
(二)抓住學生特點,培養黨性認識
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對于黨的認識和入黨都還是處于懵懂期,尤其是藝術類學生,本身文化課分數比較低,大部分學生入學的目的為了學習專業技能,希望專業在大學階段有質的飛躍,重專業,輕思想,幾乎沒有入黨的打算。因此,應從最基本的大學生道德素質抓起,以新時期大學生的行為規范來要求他們,創造機會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處于萌芽階段的積極分子參與意識,認識集體榮譽感和愛國主義情感,讓他們在政治思想上要求進步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發揮。經過支部進行重點考察培養,使這些學生在新的環境中有歸宿感,從而更加堅定對黨的追求。
(三)創新教育模式,因材施教
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表現出比其他專業學生更加多元和復雜的趨向,這就要求入黨啟蒙教育對每一個大學生的個性予以更多的關注,要因人施教,正確處理好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入黨教育既要有統一的目標、統一的要求,更要注重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對象,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切忌“一刀切”。要把工作做細,對有入黨愿望的大學生,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和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引導教育工作,幫助他們主動靠攏黨組織。
參考文獻:
[1]劉洋,韓雪峰.高校黨校構建大學生入黨分層次教育培訓體系的實踐探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7
[2]張恕.大學生啟蒙教育[J].消費導刊,2009.11
[3]涂文星.淺論高校大學生的入黨教育工作[J].理論界,2007.3
[4]耿寶福.高校發展大學生黨員工作的新思路[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5.2
作者簡介:
任月(1983- ),女,漢族,遼寧盤錦人,管理學碩士,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專職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