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住宅所擁有著“舒適”,是浮夸的,是虛幻的;能滿足的只是人身體上需求,卻忘卻了人心理上的需求。“人是萬物的尺度”。做設計不會就只是做“設計”,更重要的是做“人”。把人最原始的情感需求在建筑的情感中表示出來,讓住宅不僅僅是“住宅”,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家!
關鍵詞:城市住宅 建筑 原始 回歸 情感 需求 交流
“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世界知名的規劃師和建筑師伊利爾·沙里寧說。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占據著的是人類的家園,城市的住宅以一種特殊的獨立形態存在著,無論在哪個角度觀看,那都是一些封閉的鋼筋混凝土的籠子,張著一雙雙空洞的眼睛,注視著一個個城市——在這樣的城市里,人們的追求顯得有點莫名的黯然,不管是文化,是生活,還是人們的夢想。
社會的進展所帶來的,除了舒適的生活環境,更多的卻是人性的漠然。特別是于城市中,套房式的住宅讓人們更多的陷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悲哀。我們開始懷念以往大門開敞,你來我往的那一份原始,那份簡單的四合院式的原始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因為在現今社會人性的復雜化讓人們開始懼怕家門外面的世界,家門的緊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了與外界的交流,但人們的心理上也認定這杜絕了更多的危險。然而一個個的例子把我們拉回現實,我們開始考慮這種封閉的居住方式真的合適嗎?這種連我們幾十年的鄰居姓甚名誰都不知道的“家”真的就是最安全的嗎?而作為一名建筑工作者——建筑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可否在建筑的領域尋找一條可以化解這種人性冷漠危機的道路,讓城市住宅回歸原始!
有個在廣州學習美術的同學說,在她游離于那個大都市的一個月里,她未曾看見那抹原始的藍,路過的人們臉上都寫著疲憊,心亦是麻木而又無奈的……我們可以想象,當這些腳步匆匆的人們順著某一棟高層的樓梯往上攀,經過他們陌生的鄰居的家門,回到他們所認為的最安全的家,面對著所謂私密性提高的一個個緊閉的房門以及房間里不知道忙碌著什么的親人時,一天工作所積累下來的倦怠甚至委屈會否因此而減弱?
再來看看我們過去所生存的那個原始而單純的世界,也是現在大多數農村家庭所上演的情景:在那個狹小的空間里,到處是你的左鄰右舍;熟悉的笑臉,貼心的安慰,甚至在工作的地方亦隨處可見,一聲招呼、一個微笑,都可以讓你一整天精力充沛,和同事間的相處也隨之隨和起來;而哪怕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如意,家人的一杯熱茶,鄰里的幾句寒暄就能將失意消除。
有人說過:“如果從設計師的角度看這個建筑,它代表著當代建筑技術的高度;如果從居住者的角度看這個建筑,它洋溢著溫馨和親情,無論在哪個方面,它都引導著每個人從家庭到社區的層層過度……”建筑師們應該更多的思考:我們要設計的不僅僅是建筑本身,還有建筑的情感和生命。路易斯·巴拉干說:“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這對人類是很重要的。對一個問題如果有許多解決方法,其中的那種給使用者傳達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城市住宅所要回歸的原始,不僅是要能讓其處理好現在廣受爭議的鄰里關系(這不是只包括住戶與住戶之間,還包括單元與單元之間,樓層與樓層之間),還有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還有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讓建筑的情感能夠流淌于每一個角落。
如何處理好鄰里關系,是城市住宅需要面對的最大的問題,也是現在開始突出表現,讓多數人開始關注的問題——在住房、單元或者樓層之間做交流平臺,或者加大走廊的長度和面積,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住戶間的交流,但這是遠遠不夠的;交流空間的存在并不一定會促就住戶間主動的交流——再回頭來看看過去的住宅:低層的樓房,空曠的庭院,交叉的胡同,連綿的綠色植物……鄰居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于是自然而然地從點頭、微笑,到招呼,到漸漸熟絡……這是建筑圍合空間所造成的必然。建筑是會說話的,這樣的住宅建筑應該能夠記載著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和文化,向后人訴說它所代表的一個時代的升華,而不是像現今的城市住宅一樣,雖然與過去相比顯現出社會的發展,但卻更大程度上的泄露出它所遺漏的更珍貴的東西。
建筑空間私密性的提出意味著人們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這種私密性的要求,對于住宅建筑而言,不僅僅是住戶與住戶之間,還包括家庭成員之間對每一個空間使用的私密性需求。但是,當人們所要顧及的私密性影響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聯絡時,我們就應該更慎重的考慮,我們所需要的私密性是不是就是努力地把空間封閉起來,把自己保護得滴水不漏了。建筑在空間上的劃分可以很輕易地把私密性提升,但是卻不能因此而將親情劃分——對住宅建筑而言,這違背了初衷。所以,在私密性的存在與情感交流之間找到平衡點,又成為了城市住宅的另一個問題。建筑師是否可以考慮在住宅中創造一個將私密與公共融合的空間,不會讓人感覺到完全的袒露的,但又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只是屬于家庭成員之間的空間?
最后一個問題——關于人與自然的交流,很多建筑師已經開始將自然融入設計中,只是那更多的見于別墅或者更高級的商品房中,對于城市中大多數的普通住宅,它狹小的面積,所處的地理位置,讓它很難去考慮到這么多的方方面面,大多只是在住宅中擺放綠色的盆栽;而人類對與大自然充分接觸的希望是迫切的,所以有經濟能力的人們在努力地往鄉下走!其實我們更渴望的是,讓自然與建筑結合在一起!不是沒有人努力過,日本曾經有位設計師成功地將草皮鋪上屋頂,讓青草在貼面的邊縫中成長;我們面對著的問題是如何照顧植物,如何讓其終年長綠!
城市住宅所擁有著的“舒適”,是浮夸的,是虛幻的;能滿足的只是人身體上需求,卻忘卻了人心理上的需求。“人是萬物的尺度”。做設計不會就只是做“設計”,更重要的是做“人”。把人最原始的情感需求在建筑的情感中表示出來,讓住宅不僅僅是“住宅”,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