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教早約于耶穌紀元初年從中國傳入韓國,是以孔子的“忠、孝、誠、信、禮、義、廉、恥” 為思想核心。韓國特有的文化氣息、純粹的韓國式生活方式能夠在我國掀起流行風潮,是因兩國在文化、民俗、語言等方面存有著較少的文化反差,即都擁有同宗同源的儒家文化。
關鍵詞:儒家 韓流 文化角度
近幾年,由韓國流行音樂、偶像劇、服飾所聚集起來的韓國文化風潮席卷我國,國人形象地稱之為“韓流”。為什么這種浸透了韓國特有文化的氣息、純粹的韓國式生活方式能夠在我國掀起流行風潮呢?筆者認為:“是兩國在文化、民俗、語言等方面存有著較少反差,即都擁有同宗同源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創立,孟子和荀子進一步發揚光大,經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斷擴展充實被漢以后歷代統治者奉為正宗的一個學派。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是用于齊家治國的一種倫理體系。儒家思想在歷史上延續2000多年,蘊藏了無盡的思想珍寶,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儒教早約于耶穌紀元初年傳入韓國。高句麗于公元372年設立“太學”。新羅統一韓半島后,派遣學者到唐代中國,并帶回大量儒家文獻。10世紀末韓國采用了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大大地鼓勵了人們學習儒家經典,同時也將儒家的價值觀深深地植根于韓國人心中。建立于1392年的朝鮮王朝采用儒教學說為官方意識形態,并在教育、禮儀、行政方面推行一套儒學系統。
今天在韓國,孔子的名字家喻戶曉。韓國有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家思想的熏陶。”時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已融入韓國人的血液,成為國家發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韓流”鼓勵自由、民主、個人奮斗,并且這種轉型建立在對傳統儒教的反撥基礎上。學界有一種流行觀點,把儒學視為一種人文主義。實際儒學重人事、尚倫理,自創立之日即與中國古代宗法政治聯姻,倫理政治一體化是儒學的本質特征。儒家所謂“人”是“倫理-政治”等級結構中的“倫理人”,宗法等級鮮明,這與西方人文主義把人視為一律平等的“自然人”有本質區別。另外,以自然經濟形態為基礎的儒家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本就有阻礙作用。儒家文化“重農輕商”忽視了工商業的發展,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形成的一元化思維體制極易僵化,帶來閉關鎖國,延遲現代化進程。更為重要的是,面對儒家文化,近代以來韓國一直在謀求文化主體性,他們刻意推翻儒家文化影響,比如近年發起的高句麗歷史之爭,把高句麗本屬的中國歷史篡改為韓國歷史,力圖使高麗文化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化模式。
談到“韓流”,不能不談“韓劇”。新浪娛樂頻道開展了一項題為“你怎樣看待韓劇熱”的大型調查。56006名參與者中,81%的人承認自己喜歡看韓劇。韓國文化觀光部的數字顯示,韓劇成為韓國電視最大的輸出品,出口市場以中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為主。一些經典劇目還出口到俄羅斯、埃及、阿拉伯半島。韓國電視劇以生動細膩反映現代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見長,在有著相似文化背景的亞洲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大批觀眾的喜愛。劇中情節之所以讓人感動,產生共鳴,靈魂所在便是儒家的核心:忠、孝、誠、信、禮、義、廉、恥。
韓劇的這種儒家文化魅力在《大長今》達到了頂峰。在香港,《大長今》播出時萬人空巷,創25年來香港收視率最高紀錄,曾紅極一時的《上海灘》也只能屈于亞軍。在美國播出時也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追捧。《大長今》里不但有正義、善良,也有邪惡卑鄙。面對諸多奸惡勢力,長今堅持正義,決不妥協。《大長今》反映出來的文化精神,就是一種對真善美的追求,讓我們在浮躁的環境里靜下心,重新接受儒家精神的洗禮。看韓劇,感受最深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傳到了韓國,值得欣慰的是,這樣的傳統道德觀在今天實際上是受歡迎的。” 韓劇中的儒家思想就是這樣深深地感動著我們。
文化的基本元素是語言和文字。韓國字母是15世紀在朝鮮王朝(1392—1910)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1418—1450)倡導下,由一些學者創造的。在此之前,使用的是中國文字。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韓國報紙文章中一大半是中國漢字,不必猜就可以大致了解文章的內容。今天的韓國可以說漢字無處不在。
韓語的發音也有許多尊長的禮儀蘊藏其中。如老師的發音似“先生”,學長的發音似“前輩”等等。韓語的語法有“尊敬階稱”“、對等階稱”“、基本階稱”三大階稱之分,表示說者對聽者的尊卑、親疏、莊重或隨便等態度。晚輩對長輩,后輩對前輩,下級對上級,小孩對大人必須用敬語。反之,將會被恥罵,犯下大忌。
受儒家文化影響,韓國又是一個尊師重教的國家。在韓國崇尚教育,尊重教師蔚然成風。一個人當了教師(不論小學、中學、大學)就像獲得了一種榮譽。受到全社會的尊重。歷屆政府把發展教育放在優先地位。教育部的預算雖然各年有所不同,但通常是占政府支出的20%,就是說,政府預算支出的五分之一用在了教育事業上了。當然,“讀書至上” 、“學而優則仕”也使得今天的韓國青年同中國青年一樣,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和就業壓力。為了進名牌大學,畢業后有好職業,韓國國民從小學、中學就開始極殘酷的競爭。
韓國文化還包含了很多形成人民思想方法和行為的各種宗教。如薩滿教、佛教、天主教、新教、天道教、伊斯蘭教。那么這些宗教與儒教是什么關系呢?韓國人認為:儒教是一種道德和行為規范,是一種自覺的行為,不論信仰什么宗教,為人處世都要遵循儒家的道德標準。所以,韓國雖然各類宗教信仰很多,但源自我國的儒家思想在韓國人頭腦里根深蒂固。
儒家的傳統文化在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韓國的節日很多,但最重要的節日是民俗日(農歷正月初一)和秋夕節(農歷八月十五)。正是中國的春節和中秋節。這期間,全體國民一半都要出行,所以稱之為“民族大移動”。“出行”、“大移動”當然有游覽、娛樂、休閑、會友的內容,但最重要的、最普遍的活動項目還是“歸鄉祭祖”。韓國人念祖思鄉、耀祖睦族的倫理道德傳統,正是一種儒家的文化現象。
崇尚禮儀,彬彬有禮。在韓國,下對上、少對老及朋客之間見面或分手告別時都行鞠躬禮。遇有重大節日或紀念日,晚輩還向長者行大禮,即對長者虔誠跪拜。感悟韓國的儒家文化同時,讓我們深深地反思自己。
因此,作為孔子故鄉的中國,理應更好地繼承發揚儒家的精神。中國號稱“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可是近百年以來,經歷了“五四運動”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儒家傳統文化在中韓兩國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差距。由于當代多元價值社會面臨價值混亂的危機,使個人在做人處事上難以找到標準的生活規范,在傳統精神文化與現代物質文明的沖突中,傳統的儒家倫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銳.《“韓流”帶來本土化警示中國電影產業生存難題》,《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12月22日。
[2]馮有蘭.儒學發展的新階段——道學.文史知識編輯部.儒·佛·道與傳統文化.中華書局,199:3-5
[3]蔡尚思.如何看待儒學的文化遺產.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儒·佛·道與傳統文化.中華書局,199:5-7
[4]張岱年.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儒·佛·道與傳統文化.中華書局,1990:7-10
[5]任繼愈.具有中國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儒·佛·道與傳統文化.中華書局,199:010-12
作者簡介:
錢麗艷(1983- )講師,敦化人,現工作于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