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沒有創新,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一個企業沒有創新,這個企業就沒有發展;一項工作沒有創新,這項工作就有停滯不前;一個人沒有創新,這個人就不會有進步。同樣,計生工作沒有創新,就體現不出自身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然而,創新不是標新立異,不是嘩眾取寵,不是虛張聲勢。不是紙上談兵的空想,不是不著邊際的胡想,不是異想天開的亂想。創新的基礎在于務實,創新的過程貫穿著艱苦勞動的付出,創新成果的認定在于它所產生的社會效績。
目前,各級計生組織都在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計劃生育政策,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計生工作新形勢下,在普遍追求創新工作和目標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與創新發展不相協調的現象,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走入誤區,出現了一些走形式、華而不實的傾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為形式新就是創新。當然,有效的新的形式對完成工作任務和目標,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新形式不等于創新。有些計生部門和工作人員,不是注重工作實質,不是研究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做好計生工作,卻對搞五花八門的形式格外垂青。計生傳統的正常的、經常性的工作,扎扎實實抓好就行了,非得別出心裁,起一個響亮的名字或主題,非得花很多錢費很大精力進行包裝,轟轟烈烈,虛張聲勢,雨過地皮濕,落實不到位,沒有多大效果。實際上工作還是原來的工作,內容還是原來的內容,只不過重新進行謀劃,貼上創新的標簽,給人以新鮮之感。有的計生組織為了工作出新,習慣于搞“八股”式運作,牽強附會地實施“幾個一”或什么工程之類的活動。這些活動固然為了推動工作,但也難免有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之嫌。
二是以為高指標就是創新。計生工作要不要有硬指標?這要看什么工作,是不是計生工作的主項,是不是計生部門經過努力能夠單獨完成的。比如計劃生育率、綜合避孕率、統計誤差率等,這些指標是計生部門可以單獨完成的,要有下達硬指標,但出生人數、死亡人數、新生兒性別比等指標,僅僅靠計生一家唱獨角戲是很難達到指標要求的。還比如,計生抓提高育齡女工素質工作,要求什么時間、多少人達到大學水平,這不是計生自身能完成的。因此,對這些指標要科學合理的下達,要與有關部門聯合下達,這樣才有力度。有的計生組織不顧這些條件,硬性地下指標,要求必須完成,而且完成的指標越高就越有成績,就是工作創新。上級計生下達的這些硬指標,“逼”著計生干部虛報成績,搞數字和文字游戲,其結果是助長虛假政績之風,貽害工作,有損計生形象。
三是認為有了成果就是創新。這特別是表現在文字匯報材料和有些活動上。計生工作成果是需要實踐檢驗的,需要職工群眾認可的,需要社會確認的。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無效勞動生產出的劣質產品。現在的情況是,有的成果只是一般性的工作成果,卻要添油加醋,把螞蟻說成大象。比如說女工素質教育工作,有的基層計生人員吹噓得很厲害,說是開展了多少活動,辦了多少班,女工素質提高了多少等等,上級部門亦表示疑義。有的是束之高閣、并無多大應用價值的論文或典型經驗材料等,在某某報刊上發表,并沒有什么反映,也沒有指導和應用實踐的成果,就大功告成,自認為是創新,自己糊弄自己。
四是認為有了創新思路就是創新。有的在年初也有好的創新思路,也發文件或布置下去了,目的是指導和規范計生創新工作,但思路在會上說說就不去認真執行,文件發下去就完事大吉,至于落實情況如何,很少進行督察檢查,不落實或違背文件精神的情況比比皆是,許多文件成了一紙空文,這樣的創新虎頭蛇尾,沒有實際價值。
五是以為沒有干過的工作就是創新。什么叫創新,原來沒有的,現在有了,別人沒有的,你有了,這是新,但不能說是創新。評價和衡量一項工作是否創新,最重要的標準和尺度是看這項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是否有明顯的效果,是否有高質量的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現有的工作干好了,效果明顯,質量高,有經驗,這也是創新。有些計生組織為了創新,絞盡腦汁、別出心裁地策劃所謂創新工作,以為過去沒有干過的工作就是創新。有的把過去的工作貼上新的標簽,以新的形式出現,作為創新成果。有的所謂創新工作名義上是為職工辦好事,但基層和職工并不買賬,認為是給他們增加負擔。有的把工會或女工部門的具體工作也作為自己計生工作的重點,提出一些諸如“第一責任人”、“有困難找計生”等不切實際的口號,設立求助熱線等。結果很多問題得不到解決,不僅不能體現計生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計生的威信。
六是以為搞活動就是創新。計生組織不搞活動就沒有生機和活力,就沒有影響。但不能把搞活動當成日子來過,當做計生工作的主項。特別是計生領導機關,更不能把搞活動做為工作重點。有些計生組織不在計生重點工作上下功夫出成果,卻熱衷于搞活動,動用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請各方面的領導捧場,求各方面的企業贊助,造聲勢,講排場,結果是勞民傷財,收效甚微。不僅如此,大量的活動還給本來就人員少、經費不足的基層計生造成負擔,給基層計生添亂。計生領導機關的工作重心應該是調研、指導和服務,各項活動應該重點放在基層,讓基層從實際出發,結合企業的實際獨立自主地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上級計生應該只是進行示范性的活動,基層計生在不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和職工利益的基礎上自愿組織參加。如果不是這樣,計生組織就背離了服務基層、服務職工的宗旨。
之所以出現上述誤區,固然有許多客觀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一些計生干部思想上沒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他們善于迎合和應付上級,喜歡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不愿意扎扎實實地下苦功,出實力,使計生工作出現華而不實的局面。
新形勢下,計生工作要創新,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創新要以務實為基礎,務實是第一位的。創新是在扎扎實實工作基礎上的創新,沒有務實的工作精神,沒有深入實踐的探索,就失去了工作創新的前提。要把創新體現在工作過程之中,落實在工作效果之上。喊口號、搞形式、呼呼啦啦、大轟大嗡,是在褻瀆創新的本意。
第二,創新是基于計生性質和職能基礎上的創新。計生工作創新必須是符合計生本身的工作性質和職能,脫離計生性質和職能,搞計生不應該干而又干不了的工作,只能使計生組織陷入被動和從屬的地位。很多應該由行政部門和黨政去干的工作,如果安排計生去干,這就不是創新,實際上計生也干不了,這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第三,創新是有重點目標指向的,不是什么新就干什么。從計生工作來說,創新的指向和目標,就是在全局重點工作上、難點問題上、職工關注的熱點上有所創新。計生工作的創新不是平均使用力量,在一切工作上都創新,而是突出重點工作,在突破重點難點工作上有所創新。不涉及重點工作或不突出抓重點工作,只憑一些空洞的口號,或并不解決問題的主題教育,或不受基層歡迎的勞民傷財的活動等,都是對計生工作方向的偏離。
第四,創新是艱苦勞動的付出。創新是在艱苦勞動基礎上的創新,不想付出代價,不深入實際,不開動腦筋,沒有鉆研精神,沒有一定的膽魄,沒有集體力量和智慧的整合,輕而易舉地就想獲得創新成果,那是異想天開,是懶漢作風在計生工作和計生干部中的體現。
第五,創新要進行科學的檢驗和考核。創新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的體現,創新成果也需要科學的鑒定和考核,既有實踐的檢驗,也有群眾的認可,還有價值的認同。干成了一件事或是一項工作,僅是報刊給予宣傳或是領導給予肯定表揚,就說是創新成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也是不科學的。
第六,創新也要講究投入產出。計生工作要創新,必然要投入一定的物力和財力,這些投入產生的效果如何,是計生部門必須高度重視的。計生每年花那么多錢,搞了哪些活動?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劃算不劃算?哪些錢應該花,哪些錢不應該花,哪些工作應該干,哪些工作不應該干,都應該仔細地思考和認真地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