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以命理學信徒般的狂熱對待高考狀元宣傳并使之與經濟掛鉤的時候,我們往往就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人的本質屬性是什么?人不同于機器,電腦可以按儲存容量大小和運算速度快慢劃分等級,人則不同。他是有社會屬性的,我們知道,社會需求決定社會供給。之所以高考狀元和名校入學率宣傳大行其道,是因為其迎合了社會潮流和部分家長心理。當所謂的重點入學率下降時,我們會認為嚴重的教學質量下滑到來了。于是宏觀的教育政策的制定與之如影隨形:三年甚至四年高中生活沒有標準明確的音體美課,因為高考不考他們;沒有勞動技能課,你再有勞動生活和生存能力也白搭;沒有社會實踐課,你再有社會組織和交往協調能力也不會有人賞識你……我只衡量你會不會背書會不會做題。其結果教育質量的衡量鼻祖——升學率、名校錄取率和所謂的高考狀元宣傳——一直備受爭議,甚至正淪為遭受抨擊的對象。一大批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紛紛表示,分數并不能精確地衡量全部教育教學質量,它分散了決策者的注意力,使之忽略了衡量教育質量的更重要的評估標準。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老師是負有多重任務的。我們多次闡述過教育的宗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的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教育要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等等。可見,從古至今,從建國以至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領域都隨社會的發展在改變,但從來沒有任何時候說到教育成敗要以分數為唯一衡量標準。分數只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現如今,一些企業招聘看文憑,導致了學生和家長對名校趨之若鶩,甚至有一些人形成了這樣的觀念:非清華北大不上。有的地方政府或學校對所謂的清華北大考生和任課教師重獎。有的學校對所謂高考狀元等極盡宣傳之能事,其實無非是為了一個轟動效應,拉動招生,多收擇校費。這樣一種片面激進并且急功近利的做法勢必導致教育航船偏離正確的航道。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臨終前最后一次談話說道:中國大學缺乏創新精神。大學的前身是中學,中學的前身是小學。這種創新精神在唯分數和升學率的氛圍下如何得以激發?我們的學生和老師大都對循規蹈矩的背練考模式習以為常,再加上我們的教育主管行政部門也拿不出更加人性化和科學化的教育質量評估辦法,所以形成了如今教育領域產業化意義超過了教育本應有的意義的尷尬局面。
溫總理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學聽課調研時說道:我覺得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可在實際的工作中為什么難以貫徹執行呢?我們的教育工作總是與社會的需要和期待相脫節。社會不理解老師?還是老師不理解社會?或許兩者都有。如果我們不能決定要別人怎么做的時候我們為什么不能改變一下自己去了解一下外界呢?問題是我們的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已經成了一套固定不變的模式,老師作為這一模式的執行者是沒有多少選擇余地的。他們只能是把學生往高分升學一條道上推。如此,他們就只考慮了學生知識層的需要而忽略了學生情感層和智慧層的需要。而后兩者正是最難以評估也一直為管理層邊緣化的內容。
非此即彼的邏輯往往把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文革”中我們廢除了高考制度,幾乎葬送了一代人的青春。改革開放后,我們恢復了高考制度,它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無盡的活力。然而,剛剛恢復高考的初期與現在相比教育環境已經大大不同。那時候網絡還只是美國一些科學家實驗室的實驗品,而如今它卻影響著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生活。中國網絡的迅速發展影響最大的群體之一就是青少年。他們的思想已不再像我們那代人那么單純,對他們誘惑和影響的外界因素與三十年前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已經多出幾十倍。全球化浪潮和各行業競爭性極強的迅猛發展也對人才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們還在沿用三十年前的教育考查方法評估如今的學生和老師。刻舟求劍的諷喻有誰會當真呢?
如果教育還能做一些工作對社會產生一些影響的話,那么我們就不要總以為自己是正確和完美的。我們也有不足:我們可能更多的時間在研究高考習題和應考策略,卻很少研究是什么在引誘我們的學生分心,以及如何滿足學生情感和和開發智慧的需要;如何讓我們的學生更有準備的去迎接社會所給予的機會。在美國大片中,人類創造出了超級智慧的機器人,而它們卻成了毀滅人類的敵人。為什么?因為究其原因,其智慧再高,它也是機器,而不是人。而如果對比一下我們當今的某些學校的教學工作,是不是也存在某種程度上著把學生當機器的現象?這就不得不再次提到溫總理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學聽課調研時說到的另一句話:教育要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以“依靠人、為了人、服務人”為基本出發點,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發現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塑造學生大愛、和諧的心靈。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培養出完整意義上的人,而不是毫無人性的工作機器。
所以,自上而下的教育評估體制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它應該更全面更人性化,更關注人的本質屬性。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師生被逼進分數和升學的死胡同,讓他們更和諧的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