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勤工助學作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功效”。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 鍛煉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 引導學生合理地調整知識結構, 還能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在實踐中磨煉意志、提煉心靈、鍛煉能力,切實培養了能夠擔負起二十一世紀重任的優秀人才。它與科學發展觀理論中關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勤工助學在培養整個國家和民族的人才體系中將發揮重要作用,也是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勤工助學 科學發展觀 大學生
一、高校勤工助學現狀
勤工助學,從廣義來講,是指所有的學生(不僅僅是貧困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的, 以獲得報酬、培養自立及創業能力為主要目的各種服務或勞動。勤工助學是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學生解決生活困難問題和精神困乏問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勤工助學存在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國家勤工助學政策落實不力、育人功能不夠突出、助學崗位供給不足、學生權益缺乏制度保障、學生對勤工助學認識存在偏差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勤工助學的發展。
二、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大學生勤工助學的重要作用
發展問題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是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而勤工助學的意義更重要的在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而要解決這些大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矛盾,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下三個重要原則作為指導思想。
1.堅持大學生發展的全面性
在勤工助學活動中, 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服務等方式, 感受著奉獻帶來的快樂, 體味著許多人生真諦。首先,堅持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其次,堅持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實現了所學專業理論與現實相結合, 從而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第三,堅持提高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身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 是成才的內在動力, 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標志。第四,堅持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以及自我規劃的能力。
2.堅持大學生發展的協調性
大學生的發展由于受到個人素養、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個人發展中體現出了不平衡和不協調的問題。比如不能正確協調好工作與學習的關系、團體合作意識能力較差等。在勤工助學活動中,不論哪一個崗位, 都要求對工作和所分配的任務高度負責, 要求嚴格遵守崗位條例條規, 重視團隊作戰,學生的紀律性、責任心、敬業意識、認識問題的水平在勤工助學實踐中會因此而大大增強。
3.堅持大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
近年來,獨生子女占大學生的比例不斷增長,他們多數在入學前都沒有體會過生活的艱難,“等、靠、要”的思想觀念十分嚴重,制約了大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勤工助學是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并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有利于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節儉意識,樹立經濟上自立、生活上自主,精神上自強的意識,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對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建議
1.轉變發展觀念
由于貧困生受到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表現出“心理”貧困、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較差等問題;然而高校內部則出現了重學習成績,怕安全隱患,輕實踐教育的現象;高校應解放思想,堅持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面育人的理念,加強大學生創業型勤工助學實踐,把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作為學生教育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充分認識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重要作用,把勤工助學工作作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個有效途徑,納入素質教育體系,并努力做到政策支持、機構完善和經費落實。同時加強大學生崗前培訓,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2.轉變發展方式
高校開辟渠道,發展勤工助學基地,提供實踐平臺,推進勤工助學社會化進程。由于勤工助學基金來源渠道單一;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階段,勤工助學基金不能實現保值增值。因此就要求我們高校必須大力開拓社會市場,緊緊圍繞社會的現實需要,面向社會開展勤工助學活動,要建立相對穩定和獨立的勤工助學基地。一方面多渠道籌集,并與社會的單位和個人合作,實現勤工助學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為勤工助學基金管理機構大膽實踐,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可能。
3.轉變培養體制
當前,由于資助體系的不完善,大面積的無償資助使學生產生了依賴心理;高校保障體系的缺陷,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法制建設的不足,大學生的權益難以得到應有的保障。這就要求國家在完善社會法律制度的同時,應減少無償資助的比例,加大對勤工助學基金的投入;而高校必須建立起組織領導、制度保障、過程管理、評估考核的有效機制。
勤工助學活動的社會化,必然使學生走進社會,接觸社會弊端污垢,我們必須對勤工助學活動加強指導,促使其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勤工助學工作體系將日趨完善,大學生勤工助學作為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他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育人價值也必將日益彰顯。
參考文獻:
[1]張陸遙.高校勤工助學的價值理念:以育人為本[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4
[2]林娜.高校貧困生資助新模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李綏波(1979- ),男,陜西綏德人,講師,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與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