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對現代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現代化企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管理,必須實施有效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本文首先分析了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作用,通過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和原則的認真分析,最后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內部會計控制 會計信息 責任會計
1.引言
內部控制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內部會計控制則是內部控制中的重中之重。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企業一般來說面臨著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二是如何協調內部資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是建立在內部協調性的基礎上,因此,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是企業最基本的工作,同時,也是企業能夠生存和發展的保證。企業的內部控制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在現代企業制度下,盡管控制目標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但會計控制在內部控制系統中仍處于核心地位。
2.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作用
2.1 保證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在企業內部的貫徹實施
貫徹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是企業進行合法經營的先決條件。建立健全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對企業內部的任何部門、任何流轉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對所發生的各類問題進行及時糾正,有利于保證國家方針政策和法規得到有效的執行。
2.2 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健全的內部會計控制,可以保證會計信息采集、歸類、記錄和匯總過程的準確性,真實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并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錯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2.3 有效防范企業的經營風險
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要達到生存發展的目標,就必須對各類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內部會計控制作為企業管理的中樞環節,是防范企業風險最為行之有效的一種手段。它通過對企業風險的有效評估,不斷加強對企業經營風險薄弱環節的控制,把企業的各種風險消滅在萌芽之中。
2.4 維護企業財產和資源的安全完整
健全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能夠科學有效地監督和制約財產物資的采購、計量、驗收等各個環節,確保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有效糾正各種損失浪費現象的發生。
2.5 促進企業的有效經營
健全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可以利用會計、統計、業務等各部門的制度規劃及有關報告,把企業的生產、營銷、財務等各部門及其工作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企業整體的作用,以順利達成企業的經營目標。通過會計控制的監督與考核,真實反映業務實績,配合合理的獎懲制度,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及潛能,促進整個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
3.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
由于環境及企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內部會計控制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一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具有按管理部門需要來保證執行經濟業務和完成工作的職責,以及保證制度正確實施的有效程序。
3.1 恰當授權
一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使所執行的每項經濟業務都經恰當授權,或是一般授權,或是特定授權。一般授權規定批準經濟業務的標準條件,特定授權包括嚴格的條件和有關具體人員。在企業組織中,最終的權利屬于股東,并由其授權給董事會、高級職員和管理班子中的其他成員。管理當局依次授權給特定的個人或部門,使他們有權去執行某種活動。內部控制制度應按正確的金額,在適當的賬戶中,按經濟業務發生的時期,提供相關資料。正確的經濟業務記錄是保證會計資料真實性的前提條件之一。
3.2 職務分離
授予某部門或某人去擔任一項具體職責時,必須相應地擴大其在進行活動中的權利。受有權利和負有責任的人員承擔著經營和保管的職務,不能同時擔任記賬的職務。在開展業務活動時,要使每項經濟業務至少有兩個不相容的人員或部門參與,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使內部會計控制得以實施。
3.3 正確性檢驗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采用一切有效的程序來保證制度的正確實施,并保證所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完整性。常用的方法有:賬戶控制、復式記賬控制、分批控制、定額備用制等。賬戶控制是檢驗正確性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應用復式記賬,每發生一筆經濟業務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賬戶中用相等的金額、相反的方向、全面地相互聯系地進行記錄。建立分批控制,是特別適用于電子數據控制系統的一種程序,同時也能有效地應用于其他方面。一批經濟業務不論在任何時候記錄,或者以對數據不論以何種方式進行處理,都應對之建立控制數額。定額備用制是用來建立正確性控制的另一種方式。常用的例子是由保管人經常負責一定數額的備用現金。它還可以用于企業對分支機構或各部門的現金控制。
4.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建立的原則
4.1 不相容職務分離原則
健全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當保證單位內部機構、崗位及其職責權限的合理設置和分工,堅持不相容植物相互分離,確保不同機構和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常見的不相容職務主要包括:授權批準與業務經辦、業務經辦與會計記錄、會計記錄與財產保管、業務經辦與業務稽核、授權批準與監督檢查。
4.2 成本效益原則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設置應涵蓋企業內部的各項經濟業務、各個部門和崗位,并針對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將內部控制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關鍵控制點。但并非控制點越多越好,一些理想的內部控制往往因成本過高而被管理當局棄用。因此,控制點的設置必須充分考慮成本與效益的關系,力爭以合理的控制成本達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4.3 合法合規性原則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須遵循合法合規性原則,力求將每一項經濟業務活動控制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
4.4 權責對應原則
即對每一個部門和人員,在授予權利的同時,必須明確其相應的責任。任何部門和個人都不得擁有超越內部控制的權利,并且做到責任與利益掛鉤,過失與處罰對等。
5.當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和管理必須解決的問題
5.1 會計核算體制問題
企業會計核算體制是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形式。隨著經濟責任制的落實和逐步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權限逐步作了調整,從而有效地調動職工當家理財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會計資料能夠及時、準確地記錄、反映、考核、分析企業內部各單位甚至個人履行經濟責任,取得經濟效果的情況,以便正確計算和處理獎懲問題。要達到這個目的,那種廠部集中核算或是廠部、車間兩級核算的體制需要改革,應建立“責任會計”核算體制,即按經濟責任劃分的層次和部門進行預算和結算。
5.2 企業內部基礎工作、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業務水平問題
扎實的企業內部基礎工作、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是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保證。企業經濟責任制的建立,對數據管理的要求更高、更準。從經營決策的提出、計劃指標的制訂,直到考核、分配,都必須以數據為依據。目前多數企業已經實現管理電算化,財務工作也已從“核算”向“管理”轉型,但是不少企業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計算機操作水平不高,文化素質偏低,影響其管理監控職能和會計監督職能的發揮。因此,有必要對企業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進行再教育,專業職能部門實行持證上崗,無合格證書者,不能繼續從事相關管理和專業技術工作。
5.3 內部核算指標、內容問題
推行經濟責任制,考核內部責任單位和個人的經濟效果,要從提高經濟效益出發,分解下達指標。為此,要建立一整套科學的內部核算指標體系,包括產量、品種、質量、成本、消耗、資金、安全、環保、科研等指標。要把這些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內部各車間——部門——甚至落實到人。這樣使企業內部各責任單位和職工,都能通過自己的本職工作。圍繞提高經濟效益而廣泛地參加理財、精打細算,會計核算也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從而確保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參考資料:
[1]翟利艷.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會計之友,2006(4)
[2]王靈蕙.芻議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財會研究,2006(9)
[3]魏秀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現代審計與經濟,2006(5)
[4]王文利等.關于完善現代會計控制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4(7)